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佛教

第六章 宗教

第一节 佛教




  佛教随垦民迁来传入本县,对当地群众思想信仰、生活习惯具有一定影响,其某些方面已
与儒学、道家相杂、融合。解放前,安达县绝大多数人都信奉佛教,从善积德。境内先后建庙
宇4处:

  庙(喇嘛庙) 是本县最早的一座庙宇。宣统二年(1910年),安达厅北乡趟琮屯就有喇嘛庙
1座,僧人2名。民国 2年(1913年),《安达县志》中对此庙也有记载:“设治以来其地虽有汉
人移居,蒙人从不任其游览,以故建筑之年月,崇拜之佛号,莫能有道其端倪者,亦惟就其习
惯上之沿称。浑名之日‘庙’而已。”

  大安寺宣统元年(1909年),建于安达县城(今任民镇)西南 3里处。正殿一大间。后又筑东
厢土房2间,为住持宿舍。至伪康德3年(1936年),寺内仅住住持僧1人。

  济渡古寺 民国12年(1923年)春建于安达站道东南六道街(今检察院址)。为慈善会杜鸣九、
王荩臣、李福春等人所创。庙基占地 400方丈,是本县最大的一座寺院。先后筑四层院落六座
殿阁。前层正殿并排三座,每座三楹。正中一座内塑弥勒佛、四大金刚泥像,东殿内塑火神、
关羽、岳飞泥像,西殿内塑财神鲁班城隍泥像。二层置殿一座,名为“三母庙”。内铸瑶池金
母、王母等铜像。西有配房3间,塑观音泥像。东有配房3间,挂送子娘娘画像。三层置殿一座,
名为大雄宝殿。内塑释迦牟尼佛泥像,旁有十八罗汉泥像。最后一层有殿一座,为玉皇阁。分
上下两层,上层塑五圣帝君、伏佑帝君,下层塑西域帝君泥像。大雄宝殿东侧修土平房 9间,
其中两间内摆老君、孔子等木牌,余者为僧人居室和膳堂。据伪康德 3年(1936年)《安达县志》
记载:“自建筑后,从无僧道住持,历年看守者均为慈善好佛之俗家,现在看庙人邱瑞亭与杨
有才。”经费除出租房室收入外,大部分靠每年庙会期间香客施舍和每年阴历七月十五盂兰会
为死者超度亡魂及平日化缘所得,做为日常开销。解放后,仍有几个年轻僧人住于庙内。1947
年破除封建迷信,群众拆除泥像,僧人相继离寺还乡,庙产归公。

  保安寺 俗称姑子庵。民国20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建子安达站西郊。有土房
7间,尼姑6人。每日早晚背诵佛经,故称“念佛堂”。伪康德 9年(1942年),修佛殿1座3间,
正式命名“保安寺”。供奉弥勒佛、观音、大势至菩萨。后又建东西厢房各 3间,有土地50亩
作为亩产。尼姑增至12人。1946年春增至17人。寺内住持咸良晨,监事孙静芳和李喜珊。庵中
尼姑主要靠土地收获的一部分粮食和为富裕人家祭祀丧葬诵经得到的收入及香客施舍,作为生
活来源。1947年土地改革时,有12名尼姑经教育返回家乡,走向新生活。其中于静池 (原法号
乘德)和郭显志(原法号乘菇)两人一起生活至今,有时到哈尔滨市参加一些佛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