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异闻轶事
第二节 异闻轶事
一、六十四户抗俄斗争
中东铁路建成后,铁路两旁土地划归铁路附属地。光绪年间,山东省安丘县单身农民陈西
庆、李相吉和李义欣等人来安达站附近定居。并购买了铁路附属地,垦荒种菜,每年向安达站
铁路交涉分局缴纳土地税。以后,定居者日为增多,到宣统年间,居民已有近40户。
俄国十月革命后,一部分俄国人逃到安达站,他们借口农民居住地属于铁路所有,在距农
民居住地 200米处,由东向西挖了一条壕沟,并以此为界,在农民购买的土地上,建玻璃温室,
种植蔬菜,春季竟派来火犁(即拖拉机),强行播种。人们眼看着自己辛勤开垦出来的土地被俄
人强占,当地农民义愤填膺。以陈西庆、李义欣等为首的农民,联合起来共商对策。
翌日,天刚蒙蒙亮,人们即分头行动。陈西庆带领一部分群众,手执大镐、木棍等武器,
砸毁火犁和温室,痛击俄人,尤以李义欣之妻最为勇敢,虽缠足难立,仍站在前列,猛击俄人
面部,俄人被打得头破血流,狼狈逃窜。当逃至铁路线上时,早已埋伏在铁路两旁的一群少年
又是一阵石块向俄人击来,打得俄人慌乱之中四处逃窜。
事后,又联合西屯(赵广义窝棚、冯万昌屯、李昌屯)共计64户联合上告,派李义欣等 4人
告到东省铁路局,铁路局根据居民购买土地的执照和缴纳土地税的票据为证,裁定当地群众拥
有土地所有权。
从此,六十四户居民在周围百里闻名。并以“六十四户”做屯名纪念这次抗俄斗争的胜利。
二、洪国璋轶事
洪国璋,别号向震,开原人。民国16年(1927)年9月,出任安达县知事。
当时,县城地处交通要冲,为青冈、兰西、明水、拜泉、林甸等县的必经之路。经此地往
安达站运送粮食的大车接连不断,商人增多,买卖兴隆,市面繁荣。然而,官吏奸商也借此采
取各种手段盘剥百姓,加之土匪时常出没,因此社会秩序混乱。
洪国璋上任后,得知当地很乱,决心整治一番。他经过明察、暗访,发现令百姓恨之入骨
的有两个人,一是城防营(西大营)的领兵黄营长,一是衙门帮办外号刘大下巴。前者利用职权
在村头路口设卡子,勒索行人,百姓敢怒不敢言;后者贪婪奸诈,勾结土匪,横行内外。洪国
璋巧妙利用二人之间相互仇恨的心理,及时处决了两名地头蛇,整治了西大营和衙门内的秩序,
市面界平静了许多。
县城西北隅有一处 300亩的荒地,日久天长,未有开垦,洪国璋来到此地,荒凉景象尽收
眼底,甚感可惜。于是想到,如今安达县城,商业日渐兴隆,民众趋多,来往行人不断,社会
秩序安定,然而却没有供人游览、休息的场所,如果在此建一座公园,种花栽树,修建凉亭,
既可供人们休息,又可使荒地展露新姿。想到此,他召集了县城一些有名的乡绅,共同协商筹
集之事。众人听后非常高兴,然而却都觉得资金难以解决。洪国璋说:“建园之款项,我想用
两个方法解决,一是按人口土地财产摊派;一是采取谁下米谁吃饭的方法,可以在园子里盖房
做买卖,收取官税,再扩建园子。”
于是各村屯抽派大量民工、商人和地主出钱,丈量园址,很快修成了大门一座,上额题
“安达县公园”,周围修以土壕栽上杨柳。内建砖平房 5间,东一间为园丁宿舍,其余几间为
游人休息场所。偏东建六角凉亭一座,中设新式桌椅,还打水井一眼,以解游人之渴。
公园建成后,景色宜人,花草芳香,游人留恋忘返,商人买卖兴隆,凡捐款之人从中获得
利润,洪国璋此举深得人心。为了感谢洪知事,在地主于汉三和商人杜家烧锅大掌柜杜鸣久等
人的串联下,决定为洪立牌,他们筹集资金,招聘石匠,刻了一座高2.30米,宽0.80米的石碑,
碑的正面竖写楷体五个朱红大字:“洪公德政碑”,碑的左下角是24名立碑者的名字,背面是
碑文,碑脑正面是二龙戏珠,中间楷书四字:“真正民意”;碑脑背面也是二龙戏珠,楷书四
字:“崇德报功”。
石碑刻完后,立在公园的大门口,洪国璋亲自参加揭碑仪式,前来贺喜的人络绎不绝,野
台子戏大唱三天。
公园热闹了,正阳街的买卖却是日渐萧条。院老板刘成久—县衙门帮办刘大下巴的堂叔兄
弟,串通几个买卖人,向黑龙江省递送状子,诬告洪国璋三条罪状:说洪国璋修建公园,打的
水井是“八密井”,过去听说只有皇帝才能吃上八密井的水,洪国璋效法皇帝,有谋反之心,
企图恢复帝制;二说“洪公德政碑”是他为自己树碑立传,碑太大,超出了规格;三是张大帅
(张作霖)遇难之时,东三省哀悼三天,禁止娱乐,而公园内照常唱戏,此乃蔑视国民大帅。
江省督军万福林看到状子后,非常生气,要惩治洪国璋,洪国璋听到消息后,大惊失色,
连夜打点,离开安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