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一)

  明水,犹如一块巨大的长方形地毯,铺展在美丽富饶的松嫩平原上。它位于黑龙江省的西
南部,地处丘陵与平原交变地带,东部丘陵起伏,岗坡连绵;西部低洼平坦,一望无垠。

  明水,西与林甸接壤,东与海伦毗邻,南靠青冈,北依拜泉。东西长86公里,南北宽31.5
公里,略呈带状。总面积为2 300多平方公里。人口总数 33万多人。明水,水秀土肥,田园平
整;公路平坦,四通八达;沟壑纵横,池塘遍布,可称为寒关塞北的薯米之乡。

  明水,地处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带,距海较远,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冬季
寒冷干燥,夏季湿热多雨, 春季干旱大风,秋季雨量适中。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20.9℃;
七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1.9℃;年温差42.8℃,年平均气温 2.0℃。本县日照时数变化不大
明显,各年相差仅有数百小时。本县年平均降雨量472毫米,最多年728毫米,最少年为 303毫
米。明水每年无霜期平均在 124天左右,气候适宜,水草繁盛,为明水大地上的各种动物、植
物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明水,自然资源也很丰富。在西部辽阔的天然大草原上,生长着各种草类;东部地区盛产
号称“东北三宝”之一的靰鞡草以及小叶章和三棱草等。西部盛产龙胆草、黄芪、柴胡、知母
等各种中药材。本县西部盛产的金针菜,是名贵的出口物资。在爱国水库、通肯河、撇拉河以
及其它大小沟汊、池塘里,还出产鲤鱼、鲫鱼、鲢鱼、泥鳅等各种鱼类。本县出产的哈什蚂子
(田鸡),不仅是营养丰富的食品,还是具有较高滋补作用的药品。

  本县早在古生物时期,就有大型野生动物生存。1974年秋,通达镇前进村发掘一具完整的
猛马象化石,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随着荒原的大量开垦和人烟的逐年密集,各种野生动物也
逐渐减少,有的甚至已经灭迹,但灰狼、狐狸、黄鼬、獐、狍、獾、貂、强鼠、


还有少量,野生禽类可超几百种、其中:雉(野鸡)、凫(野鸭)、雁、鸳鸯、大鸨(老鵏)等都是
比较珍奇的禽类。明水农作物的种类也很繁多,粮食作物以小麦、谷子、玉米、高粱、大豆为
主,此外还有糜子、水稻、燕麦、大麦和其它豆类作物。经济作物主要有向日葵、线麻、亚麻、
甜菜、黄烟和笤帚糜子等。解放后,果树栽培发展很快,大苹果、小苹果、黄太平、红铃果、
沙果、海棠果、樱桃、山丁子、李子和葡萄等都在逐年增多。

  明水,开发较早,后被封禁。早在远古时代明水地属


南北朝时期,则归属豆莫娄,时至隋朝,明水则为室韦之一部。到了唐朝时代,明水之地属室
韦都督府;辽朝建置五道,明水属东京道;在金朝时期,明水属上京路会宁府率督畔窟之地。
元朝时期,本县归辽阳行省开元路,后又划归水达达路。时至清初,明水之地除东北部分“津
贴地”外,其余大部分地方都是依克明安旗之牧地。到了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额鲁特依克
明安旗由外蒙迁入包括明水在内的地域游牧。咸丰元年(1851年),由协领富隆额等四名官员统
带齐齐哈尔城八旗水师营旗兵 85名,来县开垦,编为八屯旗营,开辟 “津贴地”。成丰二年
(1852年),齐齐哈尔城增派官庄壮丁110名,编为 11个官屯,扩大展放“津贴地”。光绪二十
年,本县属拜泉的一个区。光绪二十一年和二十六年,柞树岗段和巴拜段开始放荒,本县分别
包括在两段之内。光绪三十一年和三十二年,青、拜两县分别设治,明水之地南北分属两县所
辖。宣统元年,宋魁甲、曲恒发、吴建堂、仇镇岳、赵本兴等五户人家先后来明,开荒建村,
取名三里三。宣统三年(1911年),拜泉县将三里三改名为兴隆镇。民国 11年(1922年)3月,黑
龙江督军、暂代省长吴俊升阅边莅临明水,讶其地面繁盛,同意地方士绅之恳请,准予在此设
治。是年12月15日,第一任设治员翟星凡到任视事,启用关防,明水设治局正式成立。1929年
(民国18年)1月25日,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明水正式晋升为三等县。1932年4月 1日,日寇铁
蹄踏入明水,组织成立了伪明水县公署。1945年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代表日
本帝国主义统治明水14年的日本官僚政客们携家带眷仓皇撤逃。1945年11月26日,共产党和明
水各界代表组成了明水县民主联合政府。1946年 3月,本县召开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
生了新县长,成立了明水县政府。

  本县设治初期,共划为5个区、28个保、127个甲、1 230个排。升县以后共划 5个区、9个
镇、126个屯。伪满初期,明水归伪龙江省所辖,全县共划9个保、153个甲、1 828个排。1938
年(伪康德 5年)3月,废除保甲制,实行街村制,全县共划 1个街、20个村、134个屯。1939年
(伪康德6年)6月 1日,明水归伪北安省所辖。1946年初,人民政权建立初期,明水归黑嫩省第
三专区(设在青冈)所辖,全县共划8个区、4个分区、93个乡。新中国建立以后,黑嫩两省分开,
明水属黑龙江省嫩江地区所辖,全县共划10个区、109个行政村、5个街。1956年 3月,实行并
村建乡,全县共划为1个镇、5个区、212个乡。1958年9月15日,全县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共建
10个人民公社、111个管理区。1960年4月,本县划归松花江地区所辖。从1965年开始直至1985
年本县一直归绥化地区所辖。到1962年,全县又改建成15个人民公社、142个生产大队、1 197
个生产队。到1982年底,全县又改成1个镇、14个公社、188个生产大队、1 060个生产队。1984
年4月20日,实行政社分设,全县设两个镇、13个乡、163个村、655个自然屯。1985年改为5个
镇、10个乡、163个村、655个自然屯。

  明水县境内汉族为多,与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纳西族、达斡尔族、锡伯族、壮
族等少数民族同胞和睦相处,亲密无间,为开发明水,振兴明水而共同劳动着。

   (二)

  明水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在不同的革命历史时期,生活在明水大地上的广大劳
动人民,就有反剥削、反压迫、抗强暴、抗外寇的斗争业绩。特别是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的
铁蹄踏上明水大地之后,明水人民就一天也没停止过斗争,抗日的战歌响彻明水大地,抗日的
烽火燃遍通肯河畔。

  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9月,通达镇黄枪会首领王汉卿率领会友300多人,高举抗日大旗,
进攻明水县城,喊出了“驱逐外寇,保卫中华”的口号。

  1932年10月,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军长邓文率领部下一万多人,一举攻占了明水县城。他
们打开监狱,放出犯人,敞开粮仓,救济贫民,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道理,号召明水人民,
拿起武器,保卫家乡,驱逐外寇,复我中华。并说服劝降了伪县长芦俊海,使他弃官反正,倒
戈从军,拿起武器,参加抗日。芦俊海的抗日之举,给日伪反动当局以沉重的打击。

  1932年阴历11月 9日,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霍刚领导的团队,在张家岗和韩家沟交界处,
与日本宪兵队接火交战,在当地群众的有力配合下,巧妙伏击,英勇战斗,使日军指挥官古田
吉之助等7人被击毙,20多名日军官兵受伤,给日本侵略者以严厉的惩罚。

  1932年到1945年之间,我党所领导的抗联第六支队,先后三次进入明水东部地区,在兴通、
山弯、董德禄屯、李通士屯、单家屯、张家岗一带,组织群众,宣传抗日,征召兵员,募捐军
需,点燃了通肯河畔的抗日烽火。

  明水人民除了用武装斗争的形式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外,还用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手段,
与日伪反动当局争生存、争权力。在日伪统治时期,明水县城打油、制酒工人,曾三次举行罢
工。伪通达村村长贺文翰,以伪职做掩护,秘密进行抗日活动,后被叛徒告密,于1942年被捕
入狱,1943年冬,被日寇秘密杀害在哈尔滨警务厅的监狱里,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
自己的宝贵生命。

  明水县人民还以逃劳工、逃壮丁、抗出荷、抗杂税等形式,同日本侵略者及汉奸卖国贼进
行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1941年,邢殿玉等劳工的暴动,1943年县城市民的请愿要粮,1944年
通泉村小学教师孙风池的被逼告状,1945年县城国高学生的反虐待、反迫害斗争等等,都从不
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给日伪反动派以严厉打击。

  1945年11月,中国共产党接收了明水县之后,便带领明水县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一系列
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通过开展减租减息、反奸除霸、交权交底、土地改革、民主建政和大生
产运动等,不仅使全县 7万多户农民分得了土地,真正过上了果腹有其食、遮体有其衣、栖身
有其所、耕作有其田、维生有其业、做人有其权的幸福生活,而且真正成了明水大地和我们国
家的主人。

  解放初期,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配合县公安大队,深入地开展了
剿匪斗争,共出战剿匪140多次,歼灭大小匪股20多支,击毙、俘虏、收降匪徒1 700多人。维
护了社会治安,保卫了胜利果实,巩固了民主政权。

  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县人民积极参军、参战,踊跃支边、支前,为保卫东北,
解放江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自1946年到1952年,全县共有 3 593名
优秀青年,光荣地参加了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共出战勤10次,出担架1 416副、4 991人;
出战勤车 960台次;战勤马3 286匹;修飞机场两处;抢救伤病员1 500多人;组织运送军粮和
弹药500多车次;捐献劳军款222 800多元,送军粮175万多斤,做军鞋5 200双,送干菜24 500
斤。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明水县都被上级评为拥
军支前模范县。

  自国家实行义务兵役制到1985年底,全县已有 9 353名适龄青年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
放军,英勇地跨上了保卫祖国的战斗岗位。从解放初到1985年,全县已有 291名战士,光荣地
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成为值得我们中华民族、儿孙后代永远怀念的革命烈士。此外,全县
还有成百上千的人,在保卫祖国的战场上、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在为人民服务的不同岗位
上,荣立了战功,创造了业绩,受到了党和国家的表彰和嘉奖。

   (三)

  明水,新中国建立37年来,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解放前,明水县境内各种自然灾害十分严重。地主不肯抗灾,农民无力抗灾,家家过着缺
衣少食的的饥苦生活。所以那时流传着“十年就有九年荒,一年只有半年粮,贪黑起早累断腰,
男女老少饿肚肠”的民谣。解放后,勤劳勇敢的明水人民,为了建设繁荣幸福的新明水,在中
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改天换地、治理山河的伟大斗争。在建国初期,首先进
行了治水和排涝工程,在东部沿河地带,以防洪治水为主;在西部低洼地区,以排淤治涝为主;
在中部易旱地区,以蓄水抗旱为主。到1985年底,全县共修通肯河、撇拉河堤防36公里,使沿
河两岸的54 000亩农田免受洪水的危害。在西部治理大型涝区 1处,小型涝区3处,修排水渠4
条(46.1公里),支渠36条(101公里),完成土方 380万立方米,使得448 000亩土地免受内涝的
危害。从1958年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了治山治水工程,先后完成了中型水库两个、小型水库15
个、小塘坝 71个,总蓄水量4 353万立方米,计划灌溉31 500亩,实际灌溉70 500亩,共打机
电井653眼,己配套 614眼,可灌溉111 400亩,有效灌溉面积54 700亩,使过去易涝易旱的地
块,基本上变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为了搞好水土保持,从1966年开始了治山治
坡工作,到1985年底,全县共修坡耕地60 600亩,横坡打垄33 900亩,治沟67条,挖截流沟、
护堤埂106条,造水土保持林 14 200亩。从1975年开始,全县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工作,平整
土地645 500亩,拉砂压碱37 200亩,修水平梯田23 700亩。

  解放以前,明水县农业生产工具一直沿袭使用历史传流下来的粗笨的旧式农具。解放后,
逐年实行了农具改革。1950年开始使用新式马拉农具,1953年开始使用拖拉机,到1985年底全
县有大、中型拖拉机 413台,小型拖拉机1 375台,各种农机具1 417台(件),使播种、整地、



  建国以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大搞了植树造林,绿化明水大地。到1985年底,共栽种各
种树木 428 800亩。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放宽了各
项农村经济政策,肃清了“左”倾路线的影响,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粮食产量
有了大幅度的增加。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到1985年9年间,5年是重灾年,粮食总产量平
均为26 716.1万斤,比建国初的1949年增长了43%。

  建国后的30多年来,明水县的果业生产也有很快的发展,果树品种由三、四种增加到十几
种,除了原有的山丁子和樱桃外,现在还引进了黄太平、黄海棠、大秋梨、红铃果、沙果、李
子等新品种。大苹果匍匐栽培的成功,为我省北部高寒地区栽种大苹果开创了先例。到1985年
底,全县共培育出各种果树苗木171 000株,发展果树面积777亩,每年为市场提供地产水果20
万斤左右。

  建国后,本县的畜牧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到1985年底全县大牲畜共有45 712头,比解放初
增加74%。其中有马24 959匹、驴骡806匹、黄牛16 761头、奶牛3 186头、猪79 763头、羊39 905
只。

  解放前,明水县的工业十分落后,从民国到伪满的几十年间,只有少数的铁业、木业、皮
革、造纸、酿酒和榨油等小型的手工业作坊。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特别重视发展工业生产,
到1985年底,全县共有个体手工业企业694家,总产值达193万元;集体工业企业34家,总产值
592万元;乡镇企业44个,总产值达502万元;有地方国营工业企业 24个,总产值达5 377万元。
仅国营企业数就比1949年增加了21个,职工人数增加了56.7倍,主要产品增加了33种,工业产
值增加了 578倍。并形成了糖果、砂糖、白酒、潜水电泵、腈纶内衣等五个拳头产品。产品质
量在逐年提高,本县生产的白天鹅牌土豆淀粉,1980年荣获国家银质奖章,84#炸药、结核灵、
潜水电泵、老醋等都被评为省、地同行业的优质产品。糖果、结核灵和淀粉,不仅畅销省内外,
而且打入了国际市场。

  解放后,明水县的建筑业也有很快的发展。过去不仅农村茅屋草舍,破烂不堪;城镇的建
筑也十分简陋,市面显得特别破烂。建国后,逐年改变了城乡居住条件,使城镇和农村的面貌
发生了很大变化。到1985年底,全县共有大小砖厂8个,年产砖5 550万块。城镇居民住房面积
人均达到了 6.01平方米,比解放初增加了一倍多;农民居住条件也有很大改善,已有1/4的农
户住上了砖瓦房或一面青房,有99%以上的农民扒掉了旧房,住进了新房。

  解放前,明水县交通十分不便,土道泥泞,坡陡辙深,道路翻浆,行车打误。群众有“离
城三十五,进城如进府,贪半夜,起五鼓,人受累,马受苦”之传。解放后,全县人民在党和
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开山劈岭,铺路架桥,大搞公路建设。到1985年底,全县共修二级国防公
路1条,352公里;三级渣油路2条,53.9公里;乡间土路6条,90.8公里。使全县15个乡镇和70
%以上的村屯都通了汽车。

  解放前,明水县根本无电,生产靠手工,照明油点灯。解放后,电力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1949年,建了一座小型火电厂,只能发 0.6瓩的电。从1967年开始使用国家供电,到1985年底,
全县共架设35KV高压线路100.84公里,10KV高压线路775公里,低压线路660.7公里。总电容量
29 900千伏安,使全县城乡的生产和照明都基本上用上了电。

  建国37年来,明水县的邮电事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到1985年底,全县共有电话线路15条,
比建国初增加两倍;乡间电话线路19条、347公里;委办汽车邮路142公里,是解放初的15倍多。

  解放前,县内商业十分落后,日伪勾结,敲诈勒索,物价暴涨,捐税林立,许多商号倒闭,
商业日趋死滞。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为了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保护私人商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国合商业。建国30多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和人
民生活的日益提高,县内商业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不断发展壮大,购销额大幅度上升。1985
年全县城乡商业网点已发展至11257个,比建国初增加了4倍;商品零售额完成了93 976 000元,
比1948年增长了46倍;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完成5 125万元,比1949年增长 39倍;外贸出口额达
283.4万元,比1972年增长8.8倍,集市贸易额完成1 160万元,比1951年增长13倍。

  除了经济建设而外,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新闻、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也取
得了显著的成就。到1985年底,全县共有大型影剧院4处、农村电影院8处、县文化馆 1处、图
书馆1处、新华书店1处、电影放映队30个、评剧团1处、乡文化站15处。

  30多年来,在省级以上的文艺刊物上发表的各类文艺作品 有130多篇,在各级展览馆上展
出的美术、书法、篆刻作品有50多件。从解放初到1985年底,全县在各级新闻报刊和广播电台
发表新闻稿件4 000多篇。到1985年底,全县已有普通中学18所,在校学生17 571名;小学326
所,在校生46 463名;各种类型的幼儿班293处,在托儿童9 984名;民办幼儿班 250处,在托
儿童8 710名;个人办幼儿班28处,在托儿童620名。各种专业教育也有很大发展。解放前,本
县医疗卫生事业也很落后,各种疾病流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群众深受缺医少药的痛苦,一
首民谣说:“荒沙窝,病魔多,穷人有病别想活,斗米难换一付药,落得拔锅断烟火。”解放
后,党和人民政府特别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到1985年底,全县有西医院1处、中医院1处、
结核医院1处、乡镇卫生院15处、村卫生所16处,共有病床300张,是1949年的25倍。县设卫生
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药品检验所各 1处。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县城乡
提倡晚婚、晚育和优生、优育,使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0年的32.8‰,下降到8.76‰。解放后,
本县的体育事业也有很大发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不断普及,学校的劳卫制和达标锻炼逐年提
高,各项体育运动技术水平也有显著提高,本县职工女子篮球队曾在1973年荣获绥化地区冠军
称号,少年男女乒乓球也曾获得较好成绩。解放后,本县先后为地区和省输送十几名体育人才。
1982年我县被命名为开展冰上运动先进县。解放后,本县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较快,1952年
开始办广播,到1985年全县有县站1处、乡镇广播站 14处,有广播通讯线路2 048公里,有843
个村屯和 25 000户通了广播。本县在 1979年正式成立了电视台,到1985年底全县共有电视机
5 275台,其中彩色电视机 866台,黑白电视机4 409台。解放后,本县的科技事业也有很大发
展,到1985年底,全县共有科研所4处,乡镇农科站15个,村科研室 184个,屯科研户1 004户。
全县共建7个专业科技协会,共发展会员2 292名,有各种专业工程师、农艺师、畜牧兽医师、
会计师、统计师109名,助理工程师 341名,技术员1 024名。从1978年到1985年,共鉴评出一
般科研成果23项,优秀科技成果27项,优秀科技论文71篇,其中受省奖励的10项,受地区奖励
的15项,受县奖励的152项。

  回顾历史,明水县在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
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明水县的城乡面貌更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展望未来,明
水县33万人民,必将在党的“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指引下,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用自
己的滴滴汗水,把明水大地洗礼得更加俊秀;用自己的点点智慧,把明水的城乡建设得更加富
庶;用自己的双双铁手,把明水的山河整理得更加壮美。一个繁荣、幸福、美丽、富饶的新明
水,必将在辽阔的松嫩平原上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