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气候

第二章 气候·物候

第一节 气候




  一、气候特点

  明水县地处高纬度地带,距海洋较远的平原地区,气候受海洋的影响不大,季节性变化十
分明显,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温热多

  雨;春季降水少,多大风;秋季降水适中,温凉宜人,霜来早。西部和南部地区是开阔平
原,风速大,气温偏高,降水偏少;东部和北部是丘陵漫岗地区,风速小,气温偏低,降水偏
多。全县各地的气温变化情况基本相同,温差不超过0.3℃。

  二、气象要素情况

  1.气 温

  全县气温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冬季漫长寒冷,夏季温热适宜。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20.9℃;
7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21.9℃。年温差42.8℃,年平均气温2.0℃,最高年4.O℃(1975年、
1982年)最低年 0.2℃(1956年)。本县夏季气温较高,但无酷热天气。日最高气温≥30%的高温
天气出现的时间,年平均11天,一般在6月下旬到7月末出现。极端最高气温38℃,出现在1980
年6月26日。本县低温维持时间较长,日最低气温≤-30℃的低温天气,平均初日在12月27日,
终止在翌年2月8日,主要时段集中在1月上、中旬。极端最低气温-38.1℃,出现在1970年 1月
3日。

  全县气温日变化亦很明显,通常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日出后,受太阳直辐射影响,气
温升高很快,午后13—14时气温最高;日落前气温缓慢下降,年均日较差11℃。

   历年平均气温表
   单位:摄氏度



  2.日 照

  全县日照时数变化规律不明显。各年日照时数相差仅数百小时,最多年为 3 066小时,最
少年为 2 664小时。冬季可照时数少,夏季可照时数多。由于受天空状况影响,夏季阴雨天多,
影响日照;冬季空气干燥,晴好天气多,日照时数相对多一些。下面是正常年份各月的日照时
数和日照百分率表;

   各月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表



  3.降 水

  受大气环流和其它各种气象因素的影响,本县年降水变化很大,形成了多水年和少水年。
本县平均降水量472毫米,最多年降水量728毫米(1960年),最少年只有 303毫米(1968年)。多
水年的降水量为少水年的2.4倍。

  明水县一年之内的降水分布极不平均,1月最少,平均只有3毫米,有的年份该月全月无降
水。春季开始逐月增多,7月份达到高峰,平均138毫米,最多达353毫米,8月份以后逐渐减少。

  明水县各季降水量相差悬殊,春季平均降水量56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2%;夏季322毫米,
占年降水量的68%,秋季73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5%;冬季22毫米,占年降水量的5%。

  明水县降水日数1月份平均为5.3天,占该月天数的 17%;7月份15.5天,占该月天数的50%;
平均年降水日数为 97.7天,占全年日数的27%。本县降水量≥50毫米的暴雨现象,30多年来共
出现13次,年平均0.4次,1961年最多,出现3次。日降水量最大的是89.6毫米,出现在1962年
7月9日。降水强度各季不同,夏季强度最大,冬季最小,春季小于秋季。

   历年降水量情况一览表 单位:毫米



   各季降水量及占年降水量的百分率一览表 单位:毫米



  4.降雪和积雪

  全县冬季降雪量是22毫米,不足全年降水量的5%。年降雪日数28.1天,占全年的7.9%,平
均初日在10月9日,终日在翌年的4月30日。初终间日数204天。平均降雪强度 0.9毫米/日。降
雪后,形成的地面积雪日数大大超过降雪日,全年积雪日数105.8天,占全年的29%。平均初积
雪日期10月25日,终日翌年4月16日,积雪日数5个多月。

   降雪和积雪情况一览表 单位:厘米



  5.蒸 发

  全县平均年蒸发量1 487毫米,最多年1 836毫米,最少年 1 150毫米。一年中各月蒸发量
相差悬殊,五月最多,为297毫米,1月最少,只有 7毫米。影响蒸发的主要原因是风力和气温,
其次是日照、空气温度和降水。

   各月蒸发量情况一览表 单位:毫米



  6.风

  明水县的风速较大,年平均风速4.1米/秒。一年中春季风速最大,平均5.4米/秒;冬季风
速最小,12—1月份平均 3.4米/秒;7—8月由于东北低压系统较多,且停留时间较长,风速也
偏小。全年最多风向为西南风,其次为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春季(4~
5月)过渡季节由西北风转偏南风,秋季(9—10月)仍多偏南风。

  本县风速的日变化明显,白天风速增大,夜晚减小。由于热力影响,中午13—14时最大。

  7.地 温

  明水县年平均地面温度3.5℃,一年中7月份最高25.2℃,1月份最低-22.5℃。地面极端最
高温度曾达64.0℃,出现在1960年7月28日,年极端最低温度-43.9℃,出现在1956年1 月21日。

  明水地中温度是随着深度加深而逐渐降低的,变化幅度也随之减小,秋季 (9月)温度趋于
一致;在20厘米的深度,只有 5月温度低于10℃,其它深度各月(5—9月)都在10℃以上。每年
夏季(7—8月),较浅层温度达到最高值,而深层地温7月则降到最低值;在160厘米深度以上,
每年有5个月时间在0℃以下,在320厘米深度,全年始终在0℃以上。

  县内土地从11月上旬开始封冻,到翌年春夏之交才完全融化,平均长达 7个月有余。平均
冻土深度 180厘米,最大深度一般不超过200厘米,最大冻土深度207厘米,出现在1969年。一
年之中最大冻土深度出现在春季(4—5月)。每年秋季及冬季交替时间,由于气温变化较剧烈,
造成封冻、解冻初期都有10—20天的不稳定阶段,以后平均每月冻结和解冻都递进2—3厘米。

   不同深度土壤冻结和解冻日期表 单位:厘米、日/月



  8.霜

  明水县平均初霜日期在9月17日,平均初霜冻日期在9月25日;平均终霜日期在翌年 5月中
旬;平均无霜期124天,平均无霜冻期为132天。

  三、四季气候

  春 季(3至5月):明水县春季冷暖变化大,风力大,大风次数多,降水少,多干旱。早春
4月西南风和西北风频率最多,晚春5月盛行西南风。季平均风速5.4米/秒,为各季中最大。平
均大风日数17.7天,最多达 56天(1956年),平均最大风速22米/秒,风力9 级,最大风速可达
40米/秒(11—12级)。本季平均气温8.8℃;气温升降剧烈,平均日较差12.7℃,为一年中较差
最大的季节,最大日较差25.0℃。5月份一次偏南大风,可使气温升到 33.1℃(1966年5月19日);
一次冷空气的侵袭,可使最低气温降到-17.2℃(1955年4月3日)。平均降水量 36毫米,占全年
降水量的12%,历年降水量相差悬殊,最多年达158毫米(1983年),最少年14毫米(1956年),相
差10倍以上。从1953年以来的30年间,降水量小于56毫米的有19年,故民间有“十年九春旱”
的说法。

  夏 季(6至8月):本县夏季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气温较高,雨水充沛,全年
主要降水集中于本季,常有雷雨天气,偶有冰雹龙卷风出现。初夏 6月多偏南风,盛夏7、8月
份盛行东南风。由于风向转换,暖湿气流从东南方向徐徐吹来,降水量大增,季降水量 322毫
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8%,7月是全年降水的高峰月。历年降水量变化很大,最多达 498.6毫米
(1960年),超过多数年份的全年降水量,降水量小于 200毫米的只有三年。平均降雨日为41.6
天,占全季天数的45%。常出现连阴雨天气,少者3至5 天,多达10余天,1955年6月22日至7月
3日,连续阴雨 12天。也有短时降水量很大,形成大雨或暴雨的天气,日降雨量达到大雨程度
的,年平均3.5天,其中达暴雨程度的0.4天,11降雨最多的达89.6毫米(1962年7月9日)。本季
内平均气温为20.4℃,极端最高气温38.1℃(1980年6月26日),日最高气温大于 30℃的高温天
气,历年都有出现,平均11.2 天,平均日较差9.9℃,为各季中最小。雷暴雨集中,平均出现
26.7天,占全年雨季的79%,雷雨前偶有冰雹发生,多为小冰雹,平均1.6次。

  秋 季(9至10月):夏季风已经衰退,冷空气活动逐渐加强, 气温逐渐下降,始见寒潮霜
冻,风速增大,降水迅速减少。平均风速4.1米/秒,仅次于春季。平均气温 8.5℃,稍低于春
季。10月下旬气温下降较快,最低气温平均下降到 6℃以下,有时会出现雨雪交加、冻雨、雨
淞(冰凌)等。初秋(9月)平均降水量 55毫米,10月因暖湿空气退却,降水大大减少,秋雨量占
全年降水量的15%。因气温频频下降,9月即见初霜和结冰现象,平均初霜期为 9月17日,枯霜
和结冰常同时出现,年均为 9月22日。此时已近秋分,大田作物完全停止生长,故有“秋分不
生田”之说。

  冬 季(11月至翌年3月):本县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少雪, 大地开始封冻,直至翌年
春季才解冻。最大冻土深度达207厘米。12月至翌年3月盛行西北风,寒流从西伯利亚地区频频
吹向本县上空,气温降低,寒冷异常,季平均气温-14.1℃,1月平均气温为全年最低,达-21℃;
12月至翌年2月最低气温均在-30℃以下。主要寒冷时段集中在12月下旬至翌年 1月下旬,最低
气温≥-30℃的日期平均9.5天,极端最低气温-38.1℃(1970年1月3日)。降雪稀少,平均 22毫
米,五个月的降水量不足全年的5%。个别年份降雪异常偏多,1957年冬降雪达73.4毫米,大雪
伴随大风,形成雪暴天气。少雪之冬仅有9.4毫米(1974年和1982年),11月至翌年3月,均有全
月无降水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