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乡镇1
第二节 乡镇1
一、兴仁镇
兴仁镇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处,东邻树人乡,北邻永兴镇,西邻永久乡,南邻青冈兴华镇。
面积112.54平方公里,人口19 039人,其中有满族363人、蒙古族14人、达斡尔族 11人。全镇
共分13个村、80个村民小组、48个自然屯。镇政府驻兴仁镇。
兴仁镇原名龙王庙屯。此屯建于光绪27年(1901年),因屯西建有龙王庙一座,故被人称为
龙王庙屯。民国12年(1923年),为明水设治局东乡(第2区),民国 18年(1929年),为明水县第
2区。伪满大同2年(1933年),为明水县第三保。伪满康德5年(1938年),为明水县兴仁村。1946
年为明水县第三区,1956年为明水县兴仁乡,1958年由 7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成立人民
公社,定名为兴仁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兴仁乡,1985年改为兴仁镇。
兴仁镇地处丘陵地带,撇拉河从东部边界流过,土地肥沃,但易旱易涝。境内有继丰、石
兴、宏胜等3个小型水库。全镇有耕地105 647亩,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小麦、
大豆、谷子、高粱等,经济作物主要是甜菜、马铃薯、葵花等。 解放前,粮食亩产量只有150
斤,现在最高达325斤。
兴仁镇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现有米面加工厂、制砖厂、制酒厂、被服厂、农机修配厂等。
年产值45.3万元。
解放前这里只有1所国民优级学校和几家私塾,现有完全中学1所、小学13所。解放前这里
没有医疗设施,现有医院1处、卫生所13处。
镇所在地设有供销社、药材商店、粮库、农机站、文化站、广播站等,已发展成为一个初
具规模的农村集镇。
兴仁镇与县城及相邻各乡都有公路相通。
二、永兴镇
永兴镇位于县城东北17公里处,南与永久乡、兴仁镇毗邻,东隔撇拉河与繁荣乡相望,西
与团结、通泉乡相连,北与拜泉县的繁荣、新生乡接壤。全镇共有土地 185.6平方公里,人口
27 709人,其中有满族3 610人、蒙古族52人、回族7人、朝鲜族3人、锡伯族 11人。镇辖14个
村、91个村民小组、58个自然屯。镇政府驻白家店屯。
白家店屯是光绪24年(1898年),由满人孙殿甲等4人开荒而建。光绪 29年(1903年),白云
富搬到此屯,开店为业,生意兴隆,远近知名,故人称此屯为白家店。光绪29年(1903年)属镶
黄旗东三佐。民国元年(1912年),为拜泉县永兴镇。民国 11年(1923年),属明水县北乡(第五
区)。民国18年(1929年),为明水县永兴镇(属二区)。伪满大同2年(1933年),为明水县第 5保。
伪满康德5年(1938年),为永兴村。1946年为明水县第4区白家店乡,1949年为明水县永兴区,
1956年为明水县第 3区(兴仁区)爱国乡,1958年由14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建成爱国人民
公社,198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永兴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永兴乡,1985年改为永兴镇。
永兴镇地处丘陵地带,地势为全县最高处,最高点海拔达 393.4米(刘正己屯)。境内沟壑
纵横,有数十条自然冲沟和十几个瓮泉,形成了坡多、沟多的地势,易旱不易涝。土壤肥沃,
多为黑色腐殖土,适宜发展农业。全镇耕地面积 162 490亩,水田 2 015亩。境内有中型水库
(爱国水库)1座,小塘坝 58个。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大豆、谷子、高粱为主,经济作物有
向日葵、亚麻、小麻籽等。有林地19 000亩。现在粮食亩产380斤,比解放前增加了230斤。
乡镇企业发展很快,现已有淀粉、米面加工、制砖、亚麻原料、被服、机修等工厂。年产
值49.3万元。镇所在地有医院、供销社、药材商店、粮库、粮店、变电所、邮电局、文化站、
农机站等,全镇有村卫生所14处,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5所、小学14所。
永兴镇交通比较发达,明海公路横穿境内,与相邻乡镇都有公路相通。
三、崇德镇
崇德镇位于本县西北部,距县城27公里。东与通泉乡相连,南与友爱乡、通达镇相接,北
与拜泉县自强、依安县富强两个乡为邻,西与林甸县东方红乡接壤。面积 183.6平方公里,人
口24 816人,其中有满族307人、蒙古族37人、回族5人。全镇共分13个村、77个村民小组、54
个自然屯。县第三良种场在其境内。镇政府驻崇德镇。
崇德镇原名崇家烧锅屯。民国5年(1916年),由崇文才开荒立屯,因其人开烧锅,故称“崇
家烧锅”。此屯很快发展为农村小集镇,镇内开办许多杂货铺,其中较大的一家叫“德庆合”。
后来,人们把“崇家烧锅”和“德庆合”这两个商号的第一个字合在一起,更名为“崇德”。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崇德属拜泉县兴仁乡。民国 12年(1923年),属明水设治局西乡(第四
区)。民国18年(1929年),为明水县第9区。伪满大同2年(1933年),为明水县第9保。伪满康德
5年(1938年),为明水县崇德村、官治村、兴泉村。1946年,为明水县第6区。1950年,为明水
县崇德区。1956年,为通达区崇德乡。1958年由11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成立了崇德人民
公社。1984年改为崇德乡,1985年改为崇德镇。
崇德镇地势平坦低洼,东部为农田,西部为草原,土壤以碳酸盐草甸土为主,还有少量碱
土,易涝不易旱。境内修筑排水渠主干 4条,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镇共有耕地面积
153 506亩,林地18 689亩,草原 36 844亩。属半农半牧区。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小麦、高
粱、大豆、谷子;经济作物以甜菜、亚麻、葵花为主;畜牧业以马、牛、羊为主。解放前,粮
食亩产只有百斤,现最高达272斤。
乡镇企业发展较快,解放前只有几家小手工业作坊和小杂货铺。现在有造纸、被服、粮米
加工、农机具修配、木工等工业,年产值165.3万元。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现在有中学1所、小学14所、医院1处、村卫生所16处。镇所在地
有供销社、医药商店、粮库、收购站、广播站、文化站、农机站、邮电局、客运站等,已成为
一个初具规模的农村集镇。
明依公路斜穿其境内,南有公路通往通达镇。
四、通达镇
通达镇位于县城西部,距县城20公里,南与育林乡毗邻,东与友爱乡相连,北与崇德镇相
接,西与林甸县太阳升乡接壤。面积161.51平方公里。人口24 949人,其中有满族 458人、蒙
古族23人、朝鲜族 1人。全镇共分11个村、64个村民小组、64个自然屯。县林场、畜牧场和县
第二运输公司畜牧场在其境内。镇政府驻通达镇。
通达镇原名小三里三。宣统二年(1910年),肇源县井连生迁来此地,在元字头排15井买半
个井子的土地建屯,人称之为小三里三屯。民国 2年(1913年),李殿启、那尧连、傅连珠等人
继井连生之后也来到元字二排六(现通达镇所在地)开荒建屯,并开设油坊、烧锅、杂货店。因
这里是拜泉通往安达的交通要道,居民渐多,市面日兴。由于井家是到这里开荒建屯的第一户
人家,所以人们也称原小三里三为井家屯。民国11年(1922年),黑龙江省督军吴俊升阅边至此,
发现从这里路过的车辆都开往安达,遂起名为“通达”。民国12年(1923年),属明水设治局西
乡(第4区)。民国18年(1929年),为明水县第4区。伪满大同2年(1933年),为明水县第9保,伪
满康德5年(1938年),为通达村、利达村。1946年为明水县第7区,1949年为通达街,1950年撤
销,1956年为通达区,1958年由12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两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成立
了通达人民公社。1983年7月改为通达镇。
通达镇地势低洼,土壤多为黑钙土,土质虽松软,但有碱性,渗水性差,耐旱不耐涝,另
外还有少量碱土。该镇修建了繁华水库一座,排水渠3条(2万多米),纵横贯穿10几个村,不但
基本上排除了涝灾的危害,而且还可以灌溉农田,引嫩干渠从西部通过。全镇共有耕地面积139 095
亩,草原面积为24 746亩,属半农牧区。粮食作物以玉米、高粱、大豆、谷子等为主;经济作
物以甜菜、亚麻、葵花等为主。解放前粮食亩产只有130多斤,现在最高达284斤。牧业以黄牛、
奶牛、山羊、绵羊为主,此外还有少数的鹿和驴,还出产大量的羊草、芦苇,中草药和土特产。
乡镇企业发展很快,解放后相继建立了米、面、油加工厂,农机修配厂、亚麻厂、糕点厂、
旅店等。年产值137万元。
文教卫生事业也发展很快,解放前只有 1所国民优级学校,根本没有什么医疗卫生事业。
现在有完全中学一所、小学15所,卫生院 1处、村卫生所18处。镇所在地设有供销社、粮库、
农贸市场、药材商店、家畜卫生院、俱乐部、文化站、邮电局、客运站、变电站等部门。
通达镇交通发达,明海(明水——海拉尔)公路横穿境内,可通县城、林甸,南北有公路通
往育林、崇德。
五、团结乡
团结乡辖16个村、91个村民小组、51个自然屯,分布在县城周围,北连通泉乡,东邻永兴
镇,南靠双兴乡,西接友爱乡,东南与永久乡相接。乡政府驻明水镇育新街。
全乡面积为163.43平方公里,人口23 863人,其中:满族1 763人,回族9人,蒙古族13人,
锡伯族8人。
团结乡是1962年 1月由明水镇、友爱、通泉等乡镇划拨土地建立的。因城周围的村屯在小
乡制时都隶属于团结乡,故定名为团结公社。1984年4月20日,改为团结乡。
团结乡地势东高西低,土地平坦肥沃,大部分为黑土和黑钙土,适宜发展农业。境内修有
先锋、美丽、向荣等3个小型水库。
全乡共有耕地 133 348亩。粮食生产以玉米、谷子、高粱、大豆为主,同时还种植亚麻、
甜菜、葵花、马铃薯等经济作物。粮食亩产已由解放初期的100斤,增加到269斤。
乡村企业有制砖厂、制油厂、综合修配厂、糕点厂、饭店等。年产值 142.2万元。最高年
产红砖1 418万块,占全县乡镇办砖厂年总产的57.9%。
乡内有医院1处、村卫生所17个,初级中学1所、小学16所。有供销社、兽医所、农机站、
广播站、银行营业所、文化站各1处。
六、双兴乡
双兴乡位于本县南部,距县城 9公里;北与明水镇、团结乡毗邻,西与东兴乡相连,南与
青冈县祯祥镇、民主乡接壤,东与永久乡相邻;面积为108.08平方公里,人口20 385人,其中:
满族30人,蒙古族14人,朝鲜族1人。全乡共分为 10个村、38个村民小组、43个自然屯。乡政
府驻双兴屯。
双兴原名王大干屯。民国 9年(1920年),王荣廷从外地搬到此屯。据说王荣廷与军阀吴佩
孚是把兄弟,他不但倒卖军火,还在屯里开设“兴龙泉”烧锅,并在安达开办了一个“兴龙”
车栈。当地群众都称王荣廷是“王大干”,王大干屯便由此而得名。又因王荣廷开办的烧锅和
车栈的字号头一个字都是“兴”字,后又称该屯为“双兴”屯。
双兴乡,光绪 31年(1905年),属青冈县祯祥社。民国 12年(1923年),为明水设治局南乡
(第3区)。民国18年(1929年),为明水县双兴镇。伪满大同 2年(1933年),为明水县第6保。伪
满康德5年(1938年),为明水县双兴村。1946年,为明水县第2区。1949年为双兴区,1956年为
双兴乡,1958年由13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成立了双兴人民公社,1984年 4月29日改为双
兴乡。
双兴乡共有耕地面积96 535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适宜发展农业。主要粮食作物有玉
米、小麦、谷子、高粱等,经济作物有甜菜、亚麻、葵花、马铃薯等。建国初期粮食亩产一百
多斤,现在最高达314斤。境内有双合、双泉两个小型水库。
双兴乡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现有米面厂、油厂、砖厂、酒厂、木器厂、被服厂和机械修配
厂,年产值51.9万多元。机械修配厂生产的1100型综合脱谷扬场机,畅销省内外。
解放前,此地只有4所小学,现在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0所,乡医院1处、村卫生所 11处。
乡所在地有供销社、粮库、粮店、饭店、青年商店、文化站、农机站等。
双兴乡交通发达,哈黑、明沈两条公路从境内通过。
七、东兴乡
东兴乡位于县城西南20公里处,东与双兴乡接壤,西与育林乡毗邻,北与团结乡、西北与
友爱乡相接,南与青冈县祯祥镇、永胜乡相连。全乡土地面积81.48平方公里。人口 13 022人,
其中:满族95人,朝鲜族1人,壮族3人。公社辖 9个村、55个村民小组、34个自然屯。乡政府
驻白家屯。
白家屯原属青冈县祯祥社十排四。民国元年(1912年),由白清山等人开荒建屯。1923年属
明水设治局南乡(第3区)。民国18年(1929年),属明水县第3区。伪满大同 2年(1933年),属明
水县第6保。伪满康德5年(1938年),属明水县双义村。1946年,为明水县第二区郭殿仁乡。1958
年与双兴合并成立双兴人民公社, 1962年又从双兴公社分出,成立了东兴人民公社。1984年4
月29日改为东兴乡。
东兴乡地势平坦,东高西低,东部早在1915年就已开垦,辟为农田。西部草原低洼,土壤
为轻碱土,不适耕种。现有耕地80 831亩,草原2 316亩,林地9 649亩,属半农半牧乡。粮食
作物以玉米、高粱、小麦、谷子、大豆为主,经济作物以马铃薯、亚麻、甜菜、葵花等为主。
粮食单产解放前不足百斤,现最高达 250斤,牧业生产以黄牛、绵羊、山羊、猪、家禽等为主。
乡镇企业从无到有,发展较快。现有被服加工、食品加工、亚麻原料、机械加工、木器、
制砖等工厂。年产值45.5万元。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迅速。解放前只有3处小学,现有中学1处、小学10处。解放前这里没有
医院,现有医院1所,村卫生所9处。乡所在地有供销社、文化站、饭店等。
东兴乡交通较为闭塞,只有1条公路通往双兴乡和育林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