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名考述
第三节 地名考述
一、县名考
明水县因明水泉子而得名。《明水县概况》:“以境内有明水泉子,因定名曰‘明水’”。
其实,明水泉子并不在明水,而在与明水县毗邻的青冈县境内。
《黑龙江志稿》第三卷中写道,明水县“境南有明水泉子”。在这部志稿中所附的全省各
县详图中,在青冈县的兴化镇(即今兴华公社,过去也称六屯)西10公里处标有“明水泉子”。
此外,在民国12年(1923年)前,黑龙江省长公署垦务股绘制的青冈县清丈图上,在兴化镇西有
六处标有“明水泉子”。其中有六屯东北明水泉子、东明水泉子、六屯西明水泉子、五屯西明
水泉子、南明水泉子、西北明水泉子。由此图可知,明水泉子在当时是一个方圆20多里的大泉
系。
明水是由青冈、拜泉两县拨地设治的。 但在划界时,青拜两县 “均有未能照案划拨者”
(《黑龙江志稿》卷二·二十八页)。在未划拨的土地中,就包括当时青冈县的明水泉子段。在
《黑龙江志稿》的附图上及民国年间印制的地图上,都把本县的现在双兴乡东部、永久乡大部、
兴仁镇和树人乡的南部这个狭长的地带,叫“明水泉子段”。直到民国19年(1930年),明水县
与青冈、拜泉两县会勘县界,才得到纠正。在会勘所绘制的地图上,过去标做明水泉子段的地
方改为升恒社,而与此段相连的南部(现在的青冈县兴华镇)一带,则标为明水泉子段。当时的
明水县长高乃济在会勘后写给省政府的报告中写道:“青冈所属明水泉子段,更为明水县命名
所由来。原请设治成案,业经省议会提议通过,准予划归明水,只以拨界时,漏未划拨,遂致
根本错误。”在所附地图上的“明水泉子段”中注明:“此段系明水泉子段,原似划归明水,
因分界遗漏,现归青冈。”会勘后,由于青、拜两县力争,省令“仍守旧界”。所以,明水泉
子及明水泉子段终未能归属明水。
据考,1922年 3月,黑龙江督军吴俊升阅边到青冈县兴化镇,吴准当地乡绅所请,答应在
彼处设县,并因附近有明水泉子,而命名为明水。后吴又到了明水县城(当时是拜泉县兴隆镇),
见此处地理位置、工商业发展等情况均优于兴化镇,就把县址改设到兴隆镇,而县名未改,仍
叫明水。
二、乃颜故城考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即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的第16年,在东北发生了一次叛反。这
次叛反的规模甚大,忽必烈不得不御驾亲征,历时三个多月,才将这次叛反基本平息。在此期
间,有许多元军将领因对叛军作战建立了武功,加官晋爵,传列元史。这次叛军盼首领是元王
室的一个宗王,名叫乃颜(亦写作纳延、乃延)。
乃颜曾经居住过的一座城,历来称之为乃颜故城。在过去的史乘中所载,此城在拜泉县境
内。现在经过认真考证,这个定案已经被推翻了。
据《黑龙江乡土志》记载:“元世祖统一中国,北边诸王不服,统汉兵灭乃颜,共故城在
通肯河头道沟南,属拜泉县。”
《黑龙江志稿》中写道:“头道沟子在县(指拜泉县)东偏南,南流经乃颜故城”。这里需
要弄清拜泉与明水在历史上的渊源。民国12年(1923年)明水设治之前,明水县的土地分别为拜
泉和青冈两县所辖。设治时,拜泉县将其南部的津贴地及兴仁社等土地划归明水。通肯河的头
道沟及二道沟正在划拨过来的津贴地之中。 也就是说,头道沟附近的乃颜故城早在民国 12年
(1923年)就划归明水,而不属拜泉了。
打开《中国地图集》第7册第9—10页,在明水县东北部标有乃颜城一座。从而可以断定,
乃颜故城在明水,而不在拜泉。
明水县东北的繁荣乡古城村东北50米处有古城遗址一处,这个古城在头道沟右岸。东城墙
距头道沟不足50米。在此古城遗址中及其附近,过去青砖、陶瓷片、铜钱、铁镞等遗物甚丰,
有人还曾在附近地里拾得双龙海兽镜一面。据《盛京通志》载:“纳延城……在齐齐哈尔城东
360里,周围 600步”。核对《中国历史地图集》和现代地图,“此城距齐齐哈尔市180公里。
此城略呈方形,城周长近900米,也正合周围600步”之说(古时每步5尺)。
根据史料所载和实地调查,本县的繁荣乡古城屯的古城就是乃颜故城的遗址。
三、通肯河
“通肯河原作同干,满语鼓也”。(郭克兴:《黑龙江乡土录·方舆志》),金朝时称帅水
(见《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第66—67页),亦写作率水,明朝时称同河 (见《中国历史地
图集》第七册、第50—51页)。
四、撤拉河
撇拉河,亦写作闭拉河、碧拉河、毕拉河,疑为满语,其意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