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作物 一、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明水县种植的农作物,粮豆薯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大豆、马铃薯等,经济作
物有油料、麻类、甜菜、烟叶等。1978年前,经济作物面积只占5%左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按照“以粮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本着三者利益兼顾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全面地调
整了农作物的种植比例,使粮豆薯作物的种植面积由61.52%增加到68%,经济作物由 28.06%调
到23%,其它作物由10%调到9%。根据全县自然地理要素、农业资源条件、农业生产特征等,对
农作物的分布进行了合理的区划。
东部多丘陵漫岗农林区,包括光荣、繁荣、永兴、树人、永久等6个乡(镇)。农业用地850
962亩,占全县农业用地的34.8%。这个区地形复杂,土质肥沃,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扩大了
大豆的种植比例。
中部平原农业区,包括明水镇、团结、双兴、通泉等4个乡(镇)。农业用地487 475亩。占
全县农业用地的 23.4%,这个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较肥沃,适宜种植各种作物,增加了经济
作物的种植面积。
西部低洼平原半农半牧区,包括友爱、育林、通达、崇德、东兴等 5个乡(镇)。农业用地
699 495亩,占全县农业用地面积的33.5%。这个地区为小麦的主产区,也适宜种植甜菜、向日
葵、亚麻等经济作物,所以这个地区历年小麦、甜菜、亚麻、向日葵等经济作物都多于其它两
个区。
农作物产量。从1949年到1985年的37年期间,由于受自然灾害等原因的影响,农作物的产
量一直不稳定,总是上下徘徊。
1949年至1985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与产量表
单位:亩、斤、万斤 经济作物:担
明水县综合农业区划图
注:1985年末实有耕地面积为1 604 755亩,当年减少耕 地3 038亩(国家基建占地54亩,
农民建房占地1 142亩,退耕造林1 842亩)。
续表1
续表2
续表3
续表4
续表5
二、蔬 菜
蔬菜生产,解放前农村住户利用房前屋后闲田隙地,或在村屯附近地块种植些自食品种。
城镇居民靠城郊菜农供应。1958年开始,农村按人口划拨给社员园田地,冬储土豆、白菜、萝
卜等基本自种自给。城镇居民四季用菜由商业部门经营、蔬菜生产大队供应。1961年,实行产
销合同,包产包销。1980年,地产菜实行产销见面。1984年,蔬菜生产实行承包到户,自产自
销。
为了调节市场,保证蔬菜供应,1956年,国家投资建筑菜窖700平方米,菜农建窖900平方
米,年平均储菜1 000吨左右。
解放以来,菜农根据城市居民要求的特点,不断向高产、优质、早登市的方向努力。在栽
培技术上普遍推广了温(温室)、棚(大棚)、床(育苗床)配套生产,并不断地采用新品种、新技
术。1961年,开始建温室2栋400平方米。1969年,建塑料大棚3栋2 000平方米。1982年,引进
了地膜覆盖技术,使青椒、茄子、西红柿等品种明显增产增收。1983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到1985
年,有温室18栋、7 847平方米,大棚41栋、39 152平方米。
在种子培育上,原则是“自繁自用,良种外引”。本县春夏秋蔬菜主要品种,建国前多以
当地自选品种为主,70年代以来开始从外地引进新品种。1972年开始对外繁育蔬菜种子,有水
萝卜、胡萝卜、菠菜、甜菜以及豆角等优良品种。远销吉林、辽宁和关内各大城市,到80年代
平均年销量20万斤左右。繁育蔬菜种子群众有习惯,品种多,分布集中,基地广泛。东部以兴
仁、树人、光荣、繁荣等 4个乡(镇)为主,主要是繁育水萝卜籽、豆角籽、菠菜籽。西部以育
林、通达、崇德、友爱等4个乡(镇)为主,是繁育胡萝卜籽和甜菜籽的基地。
明水县春夏秋三季主要食用蔬菜品种一览表
三、果 业
30年代以前(民国时期),本县没有果树。40年代时,县成立了苗圃,兼营果树,从外地引
进樱桃、胡桃、杏、李子和梨等果树苗。1941年从海伦县引进一批黄太平、黄海棠、大秋梨、
红铃果、杏子等几个品种,栽植在县果园内。
1961年,在原有果园内建立了果树指导站(即现今的果树示范场),专门负责全县的果树管
理和技术指导,以及种苗供应。
1961年至1985年的25年间,全县发展果树面积 510亩。70年代年平均为市场供应鲜果达15
万市斤左右,到80年代增加到30万斤以上。当地自产的大苹果从1980年开始进入市场。
1949—1985年果树生产情况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