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植物保护 解放以前,本县农民对农作物发生的病虫害,一般只用土法防治。如起跳子撒小灰,生粘
虫用手抓,很少使用农药。建国以后,积极推广药剂防治技术。1954年以后加强了对病虫害的
防治工作,开始进行预测预报,防治技术不断提高。1960年推广综合治理。
一、小麦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本县小麦主要病虫害是锈病(包括条锈、杆锈、叶锈),其次是黑穗病 (包括腥黑穗病、裸
黑穗病)以及赤霉病、粒线虫病 (虫瘿)。解放前用大绳子拉,1951年后,开始用王铜、赛力散
拌种和用冷水温汤浸种、汰除机选种。1982年开始使用拌种霜和多菌灵拌种。
本县小麦的虫害主要是粘虫和麦蚜虫。解放前人们受迷信思想影响,对害虫望而生畏,不
敢捉、治。解放初期,群众采取一些土办法,用绳子拉、用手抓、撒灰、喷烟梗子水等,50年
代以后,开始使用“六六六”,1975年以后采用“敌敌畏”熏蒸、喷雾等方法,使虫害逐步得
到了控制。
二、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谷类主要病虫害有玉米大斑病、丝黑穗病,高粱散黑穗病、丝黑穗病,谷子黑粉病、自发
病,豆类有大豆线虫病等。
解放前,农民无力防治病虫害,有些地方因独户生产,精心选留种子,一般发病程度很低,
农民有打乌米(丝黑穗病)的习惯,间接拔掉了病株。50年代,对黑穗病的防治,农民用选用抗
病品种和播前晒种的办法。60年代,开始用 “农抗769”闷种,用多菌灵、萎锈灵等农药拌种。
对大斑病的防治,注意调茬,进行深翻地,处理好残株落叶,消灭菌源,减少病源菌蔓延。1978
年用四种生物农药和六种化学农药进行了防治试验。无碘增产灵、矮壮素、退菌特、“农抗769”
效果都比较好。预防大豆线虫病主要抓了合理轮作,选择土壤肥沃,排水好的耕地。1980年开
始用呋喃丹颗粒剂处理,抗病增产效果显著。1982年用瑞毒霉拌种防治谷子白发病,用拌种霜
防玉米丝黑穗病。
明水县发生的虫害主要有:粘虫、玉米螟、草地螟、粟茎跳甲、高粱蚜虫、大豆食心虫、
红蜘蛛、粟负泥虫、大豆根蛆、蛴螬、金针虫、金龟子、地老虎、大豆根潜蝇等。
防治办法,采取三毒(毒土、毒粪、毒谷)下地,药剂拌种和锌硫磷闷种,毒饵诱杀。田间
开展一把(谷草把)、一盆(糖醋盆)、一灯(黑光灯)及药剂封垛活动。加强测报,预防突发性害
虫的袭击。自1975年以来,对玉米螟防治,采用白僵菌灭虫,为玉米增产开拓了一个新途径。
生物防治比化学农药防虫收效显著。
三、水稻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稻瘟病是本县水稻生产中的大敌。防治办法,主要采用种籽消毒,适时早播,灵活调节水
层,生育期内喷药等办法来解决病虫害的蔓延和发展。
四、甜菜、蔬菜、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甜菜象甲、蒙古灰象甲都是本县甜菜的苗期害虫,是一种出现早、危害期长的害虫。1980
年开始广泛使用3911(乙硫基甲基)闷种和浸种。蔬菜有菜青虫、甘蓝夜盗虫。一般使用杀虫农
药防治,70年代用青虫菌防治菜青虫,杀虫效果比其它药剂显著。
马铃薯晚疫病,1965年在重点公社建立了测报点,开展植物检疫,对马铃薯黑陉病、环腐
病划出疫区和保护区,疫区种薯禁止外运,提倡北种南移,引入新品种,播种整薯和夏播留种,
繁育健壮种。
毒麦,1964年由讷河县调入小麦种,1979年从海伦县调入亚麻种时都混有毒麦。以后采取
了不留种、不重茬、调换纯种的办法予以根除。
五、农田杂草除灭
明水县农田主要杂草有谷莠子、稗草、灰菜、苍耳、猪毛草、苋菜、狗尾草、酸膜叶蓼、
蓝花菜、荞麦萝、山苏子、野麦、问荆、三棱草、稻稗、鸭舌草等。除灭杂草,本县农民历来
的传统方法是,旱田用锄头剷、犁杖
1955年水田开始试用二甲四氯、二四滴、五氯酚钠等化学除草剂灭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