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种子

第六节 种子




  伪满时期,明水县的作物品种均属当地的农家品种,育成品种很少。当时的品种单一,产
量偏低,抗病性差,但多具有早熟的特点。用种多靠自留自选的方法。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建
国后。那时各种主要作物的品种是:小麦有大青芒、小红芒;大豆有小金黄、大白眉、铁荚青;
高粱有小红壳、歪脖张、大蛇眼;玉米有火包米、金顶子、八趟子;谷子有钱串子、干尖黄、
大粒黄、红粘谷等。

  第一个五年(1953年至1957年)计划期间,开始引入新品种。小麦有甘肃九六、合作四号;
大豆有满仓金、荆山横;玉米有黄金塔、美稔黄等。这些优良品种的引进,对促进高产、稳产
都起了显著作用。但由于当时没有繁育推广的措施,致使这些品种没能迅速普及。这个时期初
步进行了品种改良,玉米开始向马齿型转化。

  从1958年到1965年,是本县作物品种全面进行改良的阶段,普遍推广了克系麦 (克强、克
壮、克全)、克系豆(丰收十号)、安系谷子 (安谷62)、马齿型玉米等。人民公社化后,1959年
全县良种面积扩大到116.6万亩,占粮豆播种面积的75%左右。从1960年开始,连续三年自然灾
害,严重影响了良种繁育工作,出现了良种缺,品种少,混杂不纯。在这种情况下,从1962年
开始,政府狠抓了良种繁育和推广工作,建立了县、社、队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实行“四
自一辅” (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以必要的调剂)。 1964年良种面积发展到,120万亩,
占粮豆面积的80%左右,品种纯度在95%以上。1965年,各种农作物都采用了良种,实现了良种
化。

  从1966年开始,本县农作物品种进入了一个改革的时代,全面的试验了玉米双交种和高粱
杂交种。1967年引入了两杂亲本,1968年开始配制两杂种子。主要是玉米双交种,有黑育71、
黑育78、黑杂17高粱等。经过1969和1972两年低温、早霜的考验,淘汰了较晚熟的黑育46玉米
双交种、黑杂 3号高粱种。1973年玉米转向单交种,有嫩单一号、嫩单三号、龙单一号等。到
1976年杂交种已占全部播种面积的70%以上。玉米杂交种比当地品种平均增产15—20%。

  到80年代,两杂种子已经普及,1985年供种量已达281万斤,其中小麦 105万斤,玉米110
万斤,谷子5万斤,高粱10万斤,大豆 51万斤。主要品种,小麦:克旱九号、克丰二号;玉米:
龙单一号、东农246,谷子:绥农三号、安谷62;高粱:兰杂一号;大豆:丰收 17、丰收12。
作物的推广品种,多系科研单位育成的早熟、高产、质佳、抗逆性强的品种。1979年自国务院
颁布了 “四化一供”(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有计划
的组织供种)的种子工作方针以来, 本县已由队队制种转向大队和公社制种。在全面落实“四
自一供”的种子工作方针后,农作物种子按品种区域化的要求,淘汰了越区的晚熟品种。为提
高种子质量,县种子公司购置了种子加工机械20台,基本适应了全县两杂种子精选的需要。同
时为严格控制种子的纯度,还建立了田间和室内考察检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