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农田基本建设
第七节 农田基本建设
明水县东部丘陵漫岗地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保水能力差,土壤肥力逐年减退。西部
低洼平原盐碱地区,部分地块雨季积水排不出。一般土地耕层浅,春风大易干旱。总的自然特
点是春旱秋涝,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建国后,党和政府对农田基本建设特别重视,1975年春
组织全县人民搞以改土、积肥为中心的土水肥林综合治理,参加人员有97 000多人,占农村人
口的37%,出大车3 800多台,搞改土大会战,完成改土任务64.5万亩,占计划的120%,积造粪
肥90.54亿斤,占计划100亿斤的90.5%。1982年继续改土10 万亩,1985年改土达75万亩。
抗旱排涝工程,1952年采取“农办公助”的办法,开始搞排除内涝工程,到1966年完成除
涝面积65万亩。盐碱地区采取拉砂压碱的办法改变盐碱土,共完成治碱面积37 200亩。1974年
夏锄后,动员15 000多人进行清淤,共清排水沟123条,长达259公里。1980年春旱严重,水源
奇缺,全县无水源的生产队有566个,占全县生产队总数的54.7%。在春播的关键时刻,水利灌
溉有了新突破,坐水、滤水、浇水、灌水面积达9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 60%以上。抗旱教育了
群众,也促进了水利建设的发展。在这一年里,无水源队新打深井 10眼、浅水井246眼、大口
井61眼、修水坝35座。从建国到1985年,全县修通肯河、撇拉河堤防 36公里,使沿河两岸5.4
万亩农田免受洪水的危害。治理大型涝区1处、小型涝区 3处,修排水渠4条(46.1公里)、支渠
36条(101公里),完成土方380万立方米,使44.8万亩土地免受内涝的危害。完成治山治水工程,
大型水库2个、小型水库15个、小塘坝71个,总蓄水量达4 353万立方米,可实现灌溉3.15万亩。
共打机电井653眼,已配套614 眼,可灌溉11.14万亩。共修坡耕地6.06万亩,横坡打垄3.39万
亩,治沟67条,挖截流沟、筑护堤埂106条,造水土保持林1.42万亩,平整土地64.55万亩,拉
砂压碱3.72万亩。修造水平梯田2.37万亩。通过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使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有
了很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