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牲畜饲养 伪满时期,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贫困,无力发展畜牧业,加之不注意疫病防治,疫情到处蔓
延和饲料缺乏等原因,使畜禽数量日趋减少。据史料记载,伪康德3年(1936年)6月,全县仅有
黄牛2 246头,马25 932匹,骡驴2 791头,猪39 774头,羊1 226只。
解放后,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下,把大牲畜视为农耕动力,将畜牧业生产列为发展国民
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50年以来,本县认真贯彻了国家颁布的《家畜保护暂行条例》,积极
开展防疫灭病,保护牲畜,增殖牲畜,严禁宰杀耕畜和母畜,繁殖改良,并建立种畜场、配种
站和综合性人工授精站,加强草原建设和管理利用等,使全县的畜牧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
和发展。1949年全县共有大牲畜26 306匹(头),其中役畜17 611匹(头),平均每匹(头)耕畜负
担耕地面积百余亩,畜力仍显不足。1958年,全县大牲畜存栏数发展到40 061匹(头),比1949
年增加13 755匹(头),平均每匹(头)耕畜负担耕地面积70亩。1958年由于“共产风”的影响,
大牲畜总数大幅度下降,由1956年的40 061头,下降到31 582头。1962年以后,由于贯彻执行
农业发展“纲要”和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第26条有关畜牧业生产的规定,全县畜牧业生产又有很
大发展,到1965年大牲畜存栏数达到 39 914匹(头),比1961年增加 10 649匹(头)。生猪存栏
65 638头,比1961年增加34 510头,绵山羊存栏15 172只,比1961年增加 7 414只,黄牛存栏
13 740头,比1961年增加4 262头。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大牲畜没有得到发展,仍然是1966年的水平,生
猪存栏数到1969年已下降到51 263头,比1966年减少13 724头。1970年以后,进一步宣传、贯
彻、落实毛主席《关于发展养猪业的一封信》,大办集体养猪场。全县有 4个公社、64个大队、
932个生产队实现了集体养猪,存栏达到14 912头,其中可繁殖母猪达 8 388头,种公猪1 215
头。到1976年末生猪存栏已达到95 000头,其中集体养猪29 944头。
1978年至1985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推动下,随着国民经济的全
面调整,畜牧业生产也有了新的发展。到1985年共配黄牛9 502头,共产犊7 353头。几年来黄
牛经过改良,牛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1977年全县有奶牛 98头,到1985年猛增到3 186头,增
长31.5倍。到1985年生猪存栏数为79 763头,比1966年增长了 12.3%。绵羊数量也逐年上升,
到1985年达到39 905只,比1966年增加1.18倍。
1949年至1985年大牲畜发展情况表
1949年至1985年生猪、羊、家禽存栏数一览表 单位:头、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