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畜禽繁殖改良
第二节 畜禽繁殖改良
解放前,国民党政府和日伪当局不重视畜牧生产的发展。
解放初期,明水畜禽品种均是本地品种,其特点是体型小,生产性能低,但具有一定的抗
寒、抗病能力。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畜禽品种的选育提高工作。
一、马的繁殖改良
1950年,政府号召群众全面地选留民有种公畜,以本地的为主,选做种公畜实行本交配种,
并从新生的幼畜中,再选择体型大、外貌好、毛色正的优质幼畜,经过特殊饲养管理,加强培
育留做预备种畜。这种本地品种选育繁殖方法,对提高牲畜品质,起到了显著作用。但由于群
众对畜禽繁育的基础知识了解甚少,未能注意血缘关系,曾一度出现近亲繁殖,杂交滥配,局
部出现了品种退化现象。由此,引起了政府对家畜繁育工作的重视。1954年,政府动员全县各
行各业支援牲畜繁育工作,将具备公畜条件的马,全部运往各地为群众的牲畜配种,因地制宜
地建立本交配种站。同时群众还自发地购入一部分杂种公畜自行配种。1958年秋,由省拨给本
县优良种公马7匹,其中:苏中挽 2匹,吨河3匹,卡巴金1匹,洋马1匹。同时又由肇东军马场
调给本县配种技术员、技工各一名,建立了种马场。1959年春,县建立了人工授精站。1963年,
县将7匹纯良种公马,分别下拨到永久、双胜、光华3个大队,建立了人工授精站。1966年有纯
种公马28匹,杂种、改良种公马76匹,人工授精站21处,输精网点6处,本交站1处。先后共培
训马匹配种技术员88人。1982年,全县共有改良马2 900匹,其中:阿尔登500匹,苏中挽1 300
匹,吨河系150匹。改良马占80%。这些马既保持了原性能的持久力强,耐粗饲的特点,又提高
了体型,增强了挽力。1985年专业配种站达39处,有乡办站13处,村办站3处,场办站3处,个
体办站20处。年配种11 450匹,准驹率77%,大部属于苏中挽品种。全县改良马已占95.4%。
二、牛的繁殖改良
解放前,明水饲养的黄牛,系本地品种小火牛。
1949年全县饲养黄牛8 218头,占大牲畜总头数的31.9%。1958年,由安达购入苏杂、黑白
花等良种公母牛20头。但对其利用率较低,多数靠群众放牧时自然交配,阻碍了改良进度。70
年代初期,群众对养牛业由原来的使役为主,改为以乳肉为主,黄牛繁育工作已引起重视。1976
年经省确定本县为黄牛改良重点县。政府曾为各公社、生产队购入优良种公母牛 120头。同时
开展了冻精配种,所需配种设备、器材和液氮容器、资金等均由省拨给。
从1977年开始将黄牛改良为肉用型或肉乳兼用型,引进夏洛来和西门达尔公牛的冻精改良
本地黄牛;到1982年末,5年共用冻精配种黄牛7 509头,准胎率达75.1%,可挤奶的牛达500多
头。
1978年,省政府确定本县为商品牛生产基地县,1982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全国商品牛基地先
进县。
1985年,改良牛达8 945头,占全县总牛数的55.1%。
三、猪羊繁殖改良
解放初期,明水县饲养的生猪品种有大民猪、二民猪、荷包猪。这些猪种饲养周期长、肉
质差。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开始引进新金猪、巴克夏、约克夏和苏白猪、哈白猪以及克米洛
夫等优良品种。70年代以来,全县生猪多为杂交一二代,而改良品种多为“三白”。80年代开
始引进长白猪、杜洛克等新的良种,开展了人工授精。
1967年对绵羊开始定向繁育,从外地引进 300只斯达夫种公母羊,在崇德乡光华村和育林
乡东方红村实行了绵羊改良,培育东北细毛羊。后逐年扩大到全县。70年代以来,逐年引进含
有澳美血液的东北细毛种公羊200只,纯斯达夫公羊 70多只。通过历代的级进杂交,1985年有
800的羊,已达到东北细毛羊和半细毛羊的标准。
四、家禽繁殖改良
明水县饲养的家禽,解放前大多数是当地品种,适应性强,饲养条件要求不高,但产蛋率
低。70年代开始引进了来航鸡、二八八鸡进行改良。80年代初期,又引进白洛克、洛岛红、芦
花鸡。相继引进了大量的新品种。其中:肉用鸡品种有AA系、星布罗、红波罗、罗曼等;蛋用
鸡品种有滨白鸡、京白鸡、罗斯砑、希赛斯、星杂 579等。鸭的品种除本地麻鸭外,引进有康
贝尔、狄高、樱桃谷和金定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