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草原建设

第四节 草原建设




  解放初期,全县约有荒原 130万亩。自1963年成立草原管理站后,经踏测划定牧、副业用
地总面积为81万亩。同时落实了三级管理使用合同制,配备乡级草原管理人员 8名加强草原管
理。但由于垦荒、造林、野生药物的挖采等原因,使草场植被破坏,草原面积逐渐减少。到1982
年普查测定,全县现有草原减少到67.3万亩。草原面积绝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地区,面积为65.6
万亩,占全县草原面积的97.8%,其中:第一类草场为 42万亩,分布于崇德、通达、胜利和县
畜牧场,占草场面积的 68.4%。这类草场草质优良,植物种类繁多,有禾本科牧草、羊草、野
古草、星星草、针茅和佛子茅;豆科牧草有五脉、山黎豆、黄芪、山野豌豆等。其次是生长一
定数量的药用植物,如柴胡、防风、知母和地榆等。草群密度均匀,亩产鲜草 400斤左右,每
年可产鲜草1 680万斤、晒干草900万斤。第二类草原为23.6万亩,分布在崇德、通达、胜利、
东兴、友爱。还有一少部分分布在通肯河流域,面积为 1.7万亩,占草场面积的2.6%,生长经
济价值很高的小叶章、三棱草等植物。纵观县内草场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牧草种类共有48科,
分属157种,草质优良,禾本科和豆科牧草是家禽最好的饲草。

  为加强草原管理,搞好草场培育更新,从1966年开始人工种植牧草和机械改良草场试验。
1976年在草原边际建立了草原饲草饲料试验场,研究人工种草的技术措施和科学方法,为全县
大面积的种草提供科学依据。人工培育、引种紫草30亩,新田米30亩,紫花苜蓿15亩,白鹤玉
米30亩,沙打旺10亩,羊草100亩,野大麦30亩。到1985年已改良草场62 524亩,网围栏2万亩,
挖沟围栏4万亩,现已利用草原灌溉井2眼。1983年被省政府评为草原改良承包先进县。

   草场资源利用现状面积一览表 单位: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