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农机具

第一节 农机具




  建国前,耕地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木犁、铁犁、


锄头剷,割地用镰刀割,脱粒用石头磙子压或连枷打。种地、运输、打场(脱粒)、磨米等全靠
牛和马。

  1949年建国后,农机具种类和台(件)数量日益增多。1950年,省农业厅拨给苏式马拉农具
10套,其中有播种机、收割机、双轮一铧犁、双轮双铧犁、钉齿耙。这些农机具贷给了 7个常
年互助组、3个农场。还购进了旧式除草机70台,其中有福民号50台,讷河号 20台,均分给各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使用。1952年,在推广肇源丰产经验时,又推广了一批改良的新式马拉宽
播机。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全县购进了8台拖拉机,推进了本县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一、田间作业

  1958年至1970年,动力机械发展较快,机械牵引农具发展较慢,农具不配套,只能翻地、
耙地,用48行播种机平播小麦和亚麻。垄作地块采用马拉木犁破茬、机带木犁掏墒,扣种大豆
和打垄,叫做“机马牛”相结合。中耕作业,在拖拉机后横绑木杆上拴7至9副木犁,用人扶犁
跟随拖拉机跑,群众称为“犁后喘”。1971年,给链轨拖拉机,装配磙压悬挂升降器,开始使
用大型机引悬挂农具,有龙江一号、七铧犁、播种机等。在过去只能平翻、平作的基础上,发
展到能起垄、中耕和在垄上播种作业。从此,解除了“犁后喘”,充分显示了机械化作业的威
力。

  在农具改良方面,50年代群众搞了各种改良杯耙,60年代大搞了改良杯耙升级,试制出了
三条


高粱、大豆的播种作业,很快在全县推广。1981年开始推广2BS—2型通用播种机。1983年,县
农机研究所在总结垄上耕作改良杯耙和各种机械作业单体优点的基础上,试制成功了2BT—1型
通用播种机。它不但能精播玉米、大豆,簇播谷子、双条播高粱等各种杂粮作物,还能一次完
成开沟、施肥、点籽、覆土等四项垄上作业。手扶拖拉机机体小,转弯灵便,深受群众欢迎。
播种、中耕、脱粒都可使用。尤其用手扶拖拉机带石


播种、中耕、打场、运输多功能的农机具,深受群众欢迎。到 1985年,全县有大型拖拉机413
台,手扶拖拉机1 375台,机引农具1 243台(件)。

   1956年至1985年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情况表



  明水县自有农业机械以来,田间机耕作业面积在逐年扩大。机械化田间作业程度,由初期
的 1.3%,增加到40.1%。作业项目由翻、耙、压扩大到播种、中耕、深松、起垄、收获等项作
业。目前农业机械已成为本县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动力。

   1958年至1985年田间机械化作业程度一览表 单位:亩



  二、非田间作业

  非田间作业机械化 1962年前,农村粮米加工主要是手工操作,靠畜力推碾子、拉磨加工
米面。1964年有部分大队自置碾米磨面机械进行米面加工,1970年米面加工点达到了普及,到
1985年农村有农产品加工机械1 262部(台)。其中:碾米机764部,磨面机426部,榨油机 72部,
牧业机械1 255部(台),其中:饲料粉碎机497部,打浆机6部,铡草机752部;场上机械有机动
脱粒机696台。全县基本实现了非田间作业机械化。

  水利机具 1965年全县有“小锅锥”50套,钻井深度只在50米左右,远远满足不了农田用
水需要。1968年政府购进 “吉林反循环120型”钻井机1台,1970年购进“吉林反循环120型”
钻井机2台,“上海300型”钻井机1台。到1985年全县共有钻井机 8台,其中:“上海300型”
5台,“吉林反循环120型”3台。“空压机”3台,“发电机组”40瓩1台,60瓩1台,“东方红
75马力推土机”3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