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主要工厂 一、第一制砖厂
位于城外东南角,淀粉厂的南边。此厂建于 1974年,厂区占地面积238 300平方米,建筑
面积17 000平方米,两个生产车间,年产红砖 3 000万块。1974年用县自筹资金及省支援一部
分资金共投资25万元,建起24门轮窑一座,购置135型制砖机1套,建架棚子40栋,当年建成并
生产红砖302万块。1975年生产红砖623万块,比上年增长 1倍还多。但由于产品质量差,成本
高,工厂亏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了整顿和扩建。1981年县投资14万元,进行场地平整,移
动架棚,改装了150型制砖机组。1982年又新建起了38门轮窑1座,新安装150型制砖机组1部,
150KVA变压器两台和相适应的配电线路,已形成 2台机组,2个场地,2个生产车间。1983年,
每个机组又增加 1台搅拌机。同时改革了管理体制,实行厂长负责制,并解决了职工吃“大锅
饭”的弊端,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84年转变了多年亏损的局面,收支持平。到1985年有
职工237人,两个车间和相应的维修能力,有车床和钻床3台,还有推土机 2台,固定资产原值
达到98万元。生产红砖1 370万块,工业总产值完成60万元,获利1.3万元。
二、水泥制品厂
该厂坐落在县城东风街,东南四道街南侧。建于1966年,厂区占地面积18 540平方米,建
筑面积1 846平方米。主要产品:大小民用井管,水利建设涵管和建筑用的钢筋水泥制板。
水泥制品厂原系工业系统的家属厂。当时只有几把铁锹,一口大锅,一把笊篱和30几名妇
女,用手工捣制生产水泥井管。1968年自己搞设备,自己做模具,自己修养生室,增加水泥电
柱生产。1970年省委主办的《奋斗》杂志曾登载了《一把铁锹闹革命》的文章,予以表扬。1976
年又增加了涵洞、楼板的生产。1982年实现了翻斗车运料、机械化搅拌、半机械化生产。到1985
年有职工 58名,2个生产车间,有了井管、涵洞模具和车床、钻床、运输汽车等设备,拥有固
定资产原值49万元。年生产大小民用井管26 084节,涵洞972节,水泥制板 41立方米,完成工
业总产值19万元,实现利润1万元。
三、保温建材厂
该厂位于城外东南1公里处。通称珍珠岩厂。厂区占地面积 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 500
平方米。其产品是膨胀珍珠岩粉。它是一种新型轻质、高效、绝热、保温、隔音、吸附、过滤
的材料。
1974年,由手工业主管部门投资 2万元,15名工人自制焙烧炉体及自制附属喷油器、油池
等设备,于1975年投入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的改革设备,使其达到节能效果。1979年改革
成卧式分节焙烧炉,缩短了清焦时间,增加了生产能力,受到国家珍珠岩学组和有关部门高度
评价,当年 7月份全国珍珠岩学组在保温建材厂召开了珍珠岩生产研究会议,并荣获了行业设
备改革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所生产的《天鹅牌》珍珠岩粉,被评为全省建材行业中的优质产
品。至此,工厂是声誉鹊起。1980年职工达到 132人,生产珍珠岩粉22 433立方米,工业总产
值达到101万元。到1985年全厂有职工 94人,生产设备除有专用珍珠岩粉生产的设备之外,还
有氧化沥青设备,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0万元,年生产珍珠岩粉3 024立方米,沥青 35吨,工业
总产值完成15万元。
1985年建材工业各厂情况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