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邮政

第一节 邮政




  一、邮递网路

  解放前,民间书信往来甚少,邮递网路建设不甚完善。

  解放后,邮政工作,面向广大人民群众,面向社会。建国以来,邮政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重
视下,得到速迅发展。建国初期,全县仅有 3个农村邮政网点。到1985年已经发展到全县各个
乡村,投递网路遍布城乡各个角落。全县有投递员、乡邮员49人,由过去投递到乡村,现在直
接投递到自然屯,大部分报刊、杂志、函件可当日送到用户和收件人手里。全县1985年共有邮
递线路1 900多公里,比建国初增加了1倍多。

   全县邮路及投递路线情况表
   单位:公里



  续表



  二、邮政设备

  清朝末期,明水县邮政工具设备极为简陋落后,来往邮件靠人背、马驮、步行传递。民国
及伪满期间,仍未改变此种状况。

  解放后,邮政事业迅速发展,邮政业务量逐年增加,为加快报刊、信件的投递时间,邮政
通信工具设备也相对的逐渐改进。建国初期,邮政投递靠人步行,偏僻乡村骑马投递,后逐步
改为全部骑自行车。1978年以后,部分邮递员骑上了摩托车。至1985年,共有自行车45台,有
信筒,信箱143个。

   全县历年邮政工具设备情况表



  三、邮政业务

  (一)函 件

  明水邮政业务始于民国12年(1923年)。

  伪满期间,开始办理信函、印刷品、明信片和新闻报纸等项业务。

  明水解放后(1945年),解放大军云集明水县城准备南下期间,为迅速、准确、及时传递军
事邮件,临时成立了军邮组,对军事邮件专门收寄和挂发。1960年,开始办理特种信函业务。
1966年9月至1979年,对毛主席著作一律免费并作挂号收寄。1985年,全县函件交换量已达137.3
万件。

  (二)包 件

  包件业务始于民国12年(1923年)。

  伪满期间,本县商人外流,市场极不稳定,包件收寄业务量一度下降。

  明水解放后,1949年,全县出口普通包裹 2 000余件。三年困难时期的1960年至1962年,
进出口包件多系食品。1966年至1976年,小件食品及日用品的包裹数量逐年增加。1979年 7月,
开始办理乙类包裹保价业务,同时恢复收回包裹过期保管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城乡经济繁荣,包件收寄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直以吃为主的食品包件一跃变为以穿为
主的商品包件。个体户、专业户邮寄的包件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到1985年,全县包裹交换量
为5.2万件。比建国初期的1949年增加9倍。

  (三)汇 兑

  本县汇兑业务有普通汇款和电报汇款两种。

  民国12年(1923年)开始办理汇兑业务。

  伪满时期,汇兑业务很不稳定,至解放前夕,县境内交通受阻.汇兑业务因而停办。

  新中国成立初,1949年恢复了汇兑业务。1978年以后,增加了大额汇款汇兑业务,个体户
和专业户的高额汇款越来越多。到1985年,年交换量已达3.8万张。

   全县历年邮电交换量情况表



  续表



  (四)报刊发行

  民国期间,本县发行1种省日报,发行量极少。

  伪满时期,县城内设报馆 1处,发行的报纸有《大公报》、《中央日报》、《新华日报》,
年发行量均为千份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县邮局开始办理报刊发行业务,原由书店发行的期刊,全部交邮局
发行并增加了私人报业人员。1971年以后,改变过去的坐等服务为登门订购服务,收效显著。
被上级有关部门誉为明水报刊发行的一大特色。曾先后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半月谈》杂志社
等新闻单位评为报刊发行先进集体。到1985年全县城乡订购报刊、杂志共 1 663种;全年报刊
发行总量为1 277万份;流转额为57.3万元。

   全县历年报刊杂志发行情况表



  (五)邮件运转

  伪满大同2年(1933年),明水县开始办理邮件运转业务。设明水至安达邮运路线1条,邮运
员1人。伪满期间,邮运量无大的增加。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曾办邮件运转委办业务,邮运路线4条,其中:县间1条,县乡间
3条。1968年开始自办邮件运转业务并增设明水至肇东邮运路线1条。1973年11月,增设明水至
哈尔滨邮运路线1条。到1985年,全县共有邮运路线16条,比建国初期的1951年增加3倍。

   邮件转换质量指标完成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