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粮油购销

第二节 粮油购销




  一、管理机构

  民国时期没有专门粮食管理机构,粮食自由交易。

  伪满康德 6年(1939年),县设金融合作社,专门负责城镇居民的金融业务和粮食交易业务。
伪康德 4年(1937年),设立农事合作社,专门负责农产品的接收、储运、加工和交换。在此同
时,伪政府采取以物易物的方法,以“洋布”、“洋油”、“洋火”等日用品,用不等价的办
法,进行盘剥,搜刮、掠夺粮食。伪康德7年(1940年)1月 9日“金融合作社”与“农事合作社”
合并成立“兴农合作社”,统办原有两个合作社的业务,督办“粮谷出荷”,这是伪满时期粮
油统制最高权力机构。同年12月日本侵略者对粮油进行全面的控制,对全县粮栈强行组合,粮
食购销均由伪当局直接控制,并统由粮栈组合办理。民间的粮油自由买卖已被彻底取消。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9月21日至1957年5月28日间,将原来的4大公司(粮食采购贮存公司、
市镇粮食供应公司、油脂公司、饲料公司)撤销,同时成立粮食采购供应管理站。

  1967年4月砸乱了粮食管理机构,成立粮食革命委员会。1968年9月19日撤销粮食革命委员
会,成立粮食公司革命委员会。1970年 3月恢复粮食科。1984年改为粮食局。1985年末局内设
秘书、人事、计调、财会、价检、科教、保卫、农管(农村供销公司) 8个股,下属储运公司、
工业公司、粮油贸易公司(议价公司)、饲料公司、劳动服务公司、粮油供应公司、7个粮库、4
个粮店、14个乡粮食管理所。共有职工干部 1 160人,负责全县粮食接收、保管、调运、供应
等业务。

  二、粮油征购

  (1945年)解放后,取消了私人粮栈,但粮食仍然自由买卖。1953年,国务院公布《农村粮
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同时国家和省分别制发了粮票,在市面上流通
使用。1955年,对粮食实行了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保证了粮
食的征购和供应。1956年对粮食的“三定”实行了一定三年不变的政策。1961年至1962年,实
行了增产不增购,特大自然灾害减免征购的包干政策,同时对卖余粮实行工业品奖售的政策。
1971年,改粮食包购一定三年不变为一定五年不变,超产部分按适当比例超购和超购加价的政
策。1979年,为了进一步合理稳定农民负担、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对粮食征购一
定五年不变的政策进行了调整。国家还公布了粮食收购提价20%,超购提价50%的政策。1981年,
在完成征购粮食任务以后,实行了粮食、油料议价收购、议价销售的政策,增加了农民收入,
活跃了经济。1984年取消了粮油统购政策,实行任务层层包干。1985年实行了定购,并通过合
同形式把任务固定下来。这一年任务是8 200万斤,完成9 600万斤,超额17.7%。

  在征购粮工作中,总的来说,是基本贯彻执行了粮食征购政策。但其中有的年份也购了农
民的过头粮。1956年农业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在粮食征购政策上犯了只顾国家一头,不顾农
民的错误。挖了农民应留的口粮、种子、饲料,这年全县吃国家的返销粮64.3万斤,造成了劳
民伤财,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1959年,由于高指标、高征购,超购了 1 383.2万斤,农村
每人平均只有口粮 382斤,生活发生了很大困难。1960年至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在农业连
续受灾的情况下,购了农民过头粮,造成了粮食紧张,城乡人民普遍吃了代食品(瓜菜代)。在
粮食紧张的情况下,1962年,号召城镇每人每月节约1斤粮,农村每人年平均口粮只有200多斤。

   历年粮食征购量统计表 单位:万斤、斤




  续表 历年粮食征购量统计表 单位:万斤、斤



  三、粮油销售

  民国时期的粮油销售情况,无据可考。伪满时期,城镇居民实行低标准配给,成年人每月
6.5公斤,少年儿童每月6.1公斤。伪政府中的官吏们实行凭证配给,标准也比群众高。

  建国后,农民除向国家交售一部分建设公粮和自留一部分口粮、种子、饲料外,余下的粮
食可以自由处理。城镇居民从1955年10月实行计划定量供应制,贯彻“服从国家计划,有啥吃
啥,节约归己”和“存粮自愿,取粮自由”的原则。在商品粮供应上,分工种按人定量,凭证
供应。在品种和数量上,按照需要和可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供应指标可进行适当调整。

   历年粮油销售量统计表 单位:万斤



  四、农村储备粮

  民国时期,民国17年(1928年),开设“义仓”。民国20年(1931年) 3月以前因受满洲事变
的影响,当时处于停止状态。同年 4月南京政府下发训令,又相继开始建“义仓”,先后在一
区、三区、四区、五区各建一处,二区一分所、二分所各一处,全县共 6处。义仓粮按地交纳。

  民国20年(1931年)5月,“义仓”存粮共有2 850石,全部存入各区大粮户家。“义仓”粮
名则以备荒年,救民食用,实则入了官吏、大户的私囊。遇灾时,名则存,实则空,拿不出粮
来。

  伪满时期,伪康德元年(1934年)春,伪县政府奉令建设“义仓”。于伪康德 2年(1935年)
在伪县公署门前(现在水利局位置)建筑粮仓35座,可容粮10 500石。

  解放后,从1964年贯彻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开始了粮食储备工作,
采取国家代储和大小队集体储相结合的办法,从1965年至1978年共储备粮食12 593万斤。此粮
全部用于灾年灾民食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展了民代国储。1985年民代国储粮食 705万斤,占入库总量
的3.45%。

   几个年份的粮食储备情况 单位:万斤


  注:1973年以前各年合计数中含社员个人储数。

  五、粮食议购议销

  1981年成立议价公司,1984年改为粮油贸易公司,多渠道的开展了议购议销业务。县城成
立2个议价粮店,农村有7个乡镇成立了粮油购销站,县粮库、油米加工厂、各粮店成立了议价
小组。从1981年至1985年共收购议价粮食(折原粮)1 948万斤,销售1 929万斤。各粮店还开展
熟食加工业务,活跃了市场,满足了民需。

   议价粮油购销调查情况表 单位: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