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粮食储运

第三节 粮食储运




  一、粮食仓库建设

  1953年前的粮食保管,全部是用席、茓在粮台露天封垛。从1954年开始扩建粮场。1955年
省拨款24 200元,建简易仓库5栋,1 260平方米,加原有粮场面积共39 168平方米,储粮能力
7 000吨。1956年又扩建54 264平方米。从1968年开始大建土圆仓,全县 7个库共建土圆仓543
个,容量9 591万斤。农村各公社,大队、生产队从1964年至1968年共建土圆仓9 455个,容量
17 020万斤。1969年中央粮食部在明水召开全国储粮建仓现场会,赵发生部长出席了会议。同
时明水县还派出了建土圆仓的能人、专家到北京市马连道粮库帮助修建土圆仓。到1985年末,
全粮食系统共有粮场面积 51万多平方米,能利用的土圆仓249个(除掉报废的),土木砖瓦结构
的粮仓39栋,33 560平方米,加上土圆仓总计储仓容量79 280吨,彻底改变了用席茓苫和露天
保管的状况。

  二、粮食储存

  在长期粮食保管过程中,始终贯彻了“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方针,开展了“四无”,
即无虫、无霉、无鼠、无事故为内容的保粮活动。

  50年代至60年代实行了定额管理制度。

  70年代至80年代,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采取了一些科学保粮措施。通过低氧保管、低温
密闭、低药量熏蒸,高温密闭和仪表检查温度、检查水分等科学办法,保证了粮油的安全。1982
年各库都实现了“四无库”,1983年被地区评为“四无县”。

  三、粮油调运

  解放后,根据国家计划,每年调出大批商品粮,同时每年还从县外调入一批粮食和油脂,
保证城乡人民生活的需要和市场的供应。从1949年至1985年共调出 269 673万斤,调入21 678
万斤。三年困难时期的1960年细粮紧缺,调入面粉 201万斤。1982年遭受严重旱灾,城乡口粮、
饲料、种子严重不足,通过品种兑换、外拨购入等办法,调入粮食7 070万斤,油脂 26万斤,
保证了城乡的需要。

   历年粮油调出调入情况表 单位: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