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储蓄 在旧中国,人民贫困,储蓄开展不起来。伪满,储蓄由大兴当承担。彼时,有国民储蓄、
爱国储蓄、零存整取储蓄、房地产储蓄、鸦片瘾者储蓄、商品附加储蓄等多种,对饮食店和妓
馆“附征储蓄票”,对自由职业者和小摊贩也分派储蓄。日伪统治时期,储蓄成为日本侵略者
统治搜刮财富的一种手段,强迫执行,毫无自愿可言。
解放后,我国的储蓄是为人民储蓄备用,也是信贷资金最稳定、最可靠的资金来源。银行
坚持了“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储蓄政策,伴随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储蓄额也逐年增加。
一、城镇储蓄
建国初期,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低,加之银行没有专业机构(1951年只在业务组内设储蓄员2
人),主要开展有奖储蓄,储额很少。
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储蓄人员增加,储蓄额有很大发展。1957年底储蓄人员增至 4人,储
蓄种类除定期、活期储蓄外,还开展了零存整取、农村优待售粮定期实物有奖等项储蓄,储蓄
总额为1952年底的7.5倍。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期间,由于受“浮夸风”、“共产风”的影响,出现了下达指标
给任务的作法,如向下派“大跃进储蓄”、“亩产万斤粮储蓄”等。1958至1961年,储蓄额成
倍增长;1962至1965年,储蓄额又跌落到社会主义改造期间的水平。
十年“文革”期间,“利息”被批判为资本主义残余,说成剥削,储蓄工作受到很大影响。
1966至1971年的6年中,储蓄额基本上是原地踏步,1972年以后才开始上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路线端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银行工作加强,城镇储蓄
成翻论倍增长,定期储蓄比重大增。以1976年为基数,1979年储蓄额增长近 1倍,1980年增加
了两倍半,1982年增加5.6倍,1985年增加10倍多。
历年城镇储蓄情况表 单位:万元
续表
二、农村储蓄
农村信用部从1952年开始吸收存款。农村储蓄又称社员个人存款,由银行营业所和信用合
作组织开展。1980年起,中国农业银行县支行在明水城镇内设储蓄所开展了城镇储蓄业务。
1957年以前的城镇储蓄中含有较多数量的农村储蓄。1952年在城镇储蓄总额中,农民储蓄
占54%。1956年由银行营业所和信用合作组织吸存的储蓄占城镇储蓄总额的38%。1957年由农村
吸储的储蓄占城镇总额的29.7%。
明水县历年社员存款情况表 单位:万元
续表
1980年以后,中国农业银行明水县支行,还直接开展了城镇储蓄。
中国农业银行明水县支行开展的城镇储蓄情况表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