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物价情况 解放前,特别是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大量倾销剩余工业品,市场受日货冲击,价格平
疲。抗日战争和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积极备战,将国内工业全部投入军事生产,因
而对东北市场工业品的输入量大大减少。当时伪政权经济已经完全置于日寇统治之下,与国际
贸易隔绝,使市场物资空虚。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粮食及工业原料的搜刮,引起了市场上以主
要工业品及粮食等消费资料为中心的全面物价暴涨, 几种主要粮食的零售价格指数以伪康德3
年(1936年)为100%,到伪康德6年(1939年)上涨到:大豆169.57%,小麦248.86%,玉米223.61%,
高粱182.8%,谷子195.83%。几种布的零售物价指数以1936年为100%,到伪康德5年(1938年)上
涨到:花旗布141.67%,直贡呢288.89%,毛布222.22%。
解放初期,由于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是一个生产萎缩,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混
乱局面,加之国民党反动政权勾结敌伪残余势力发动国内战争,致使人民的生产、生活遭受灾
祸威胁,经济受战时封锁,国内物资交流堵塞,市场物价还在继续波动。1952年市场零售物价
指数比1950年上涨:小米29.94%,玉米31.11%,粒盐 14.49%,白花旗布14.5%,长球鞋18.06%,
竹壳暖水瓶20%,搪瓷面盆 11.63%。但经过“三反”、“五反”,市场物价有了回落。1953年
国家进入了有计划建设时期以后,执行了“国家关于加强国营经济对市场领导”的方针,先后
对粮食、棉花、食油、棉布等主要生活消费品实行了
统购统销政策,物价基本稳定。1956年完成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后,基本建设规模
扩大,职工人数增多,工资总额增加,使社会购买力增长超过了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一度引
起物价向上波动。后来国家暂时冻结了物价,刹住了涨价风,市场物价随之平稳。此期间市场
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以1952年为100%,到1957年为:小米120.53%,粒盐123.47%,白花旗布96.67%,
长球鞋80%,竹壳暖水瓶100%,搪瓷面盆133.3396。
1960年至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农业生产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量大幅
度下降,工业生产在“以钢为纲”的方针指导下,挤了消费品的生产,商品供需矛盾突出,国
家对人民生活必需品价格虽然保持稳定,但集市贸易价格猛涨,小商品的零售价格纷纷上升。
如肥皂1962年比1959年上涨222.22%,蓝花饭碗上涨38.46%,小米的集市价格达3角至5角1斤,
猪肉3元至5元 1斤,冲破了物价稳定局面。1963年开始执行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控制市场物价,保证人民生活的措施。对人民生活所必需
的粮、油、肉、蛋等主要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暂时冻结,对职工生活必需的主要消费品按定量
供应标准平价供应。对糖果、糕点、针织品等少数商品实行高价敞开供应,对一些次要的农副
产品还实行了随行就市的议购议销。经过几年的努力,市场物价有所下降。逐步缩小了平价和
高价商品的差额,最后高价商品自然消失。
“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企业单位出现了违反物价政策的歪风。国务院于1976年8 月发
布了冻结国营商业零售牌价的命令,规定各地不得自行缩小和降低地区差价、城乡差价以及各
种收费标准。在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商品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市场物价仍继
续保持稳定,十年间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以1965年为100%,到1976年为:小米 123.06%,玉米
180.33%,粒盐107.43%,白花旗布100%,长球鞋144.15%,竹壳暖水瓶100%,搪瓷面盆75%。
历年粮食收购价格表
单位:百市斤、元
历年粮油销售价格表
单位:百市斤、元
历年主要消费品零售价格表(一)
金额单位:元
历年主要消费品零售价格表(二)
金额单位:元
历年主要消费品零售价格表(三)
历年主要农副产品与工业品单项比价表(一)
历年主要农副产品与工业品单项比价表(二)
历年主要农副产品与工业品单项比价表(三)
历年主要农副产品与工业品单项比价表(四)
历年主要农副产品与工业品单项比价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