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劳动第一节 劳动管理 一、劳动调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广大劳动人民成了国家主人,彻底摆脱了遭
剥削、受压迫的地位。但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失业问题,仍然不能很快地得到解决。到1949
年末,明水县就业人口只有 1 139人。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就业人口
达到 14 857人,基本上解决了旧社会遗留的失业问题。到1958年,就业人数已经达到5 523人。
从1959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人数由6 570人增加到 12 742人。从1960年底开始
精简,给城镇劳动就业带来影响。从1960年到1962年的三年中,职工人数由8 638人减少到6 034
人,有 2 204人被精简,一部分下放到农村,一部分成了城镇闲散人口。1966年以后,解放后
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到劳动年龄,新成长的劳动力不断增加。但由于十年“文革”,国民经济
遭到了严重破坏,从根本上削弱了扩大就业的基础,使就业门路越来越窄。
粉碎“四人帮”后,县政府按照中央政策,迅速地解决了就业问题,全县职工人数到1981
年末,已经达到了26 399人(包括知青企业),比“文革”前增加了一倍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业工作与改革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经济调整同步进行,
形势越来越好。自从中央提出“实行劳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相结合就业”的
方针后,本县即实行了“单位包干”的就业方法,发动社会力量,大挖各单位、各部门、各企
业的潜力,广开就业门路,提倡个人办各种企业和事业,扶持待业人员发展集体、个体企业,
安置就业人员越来越多,到1985年末,全县就业人员已经达到了25 789人,其中国营企业职工
14 128人、集体企业职工7 329人、个体就业人员2 015人,乡镇企业职工1 705人,农工612人。
比建国初增加了21.6倍。
1976年以来本县历年招工情况一览表
二、待业青年安置 本县自1979年大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返城以来,采取单位包干,广开
门路,搞活经济,积极安置等办法,认真做了待业青年的安罩工作。到1981年,全县共安置待
业青年4 262名,其中新办集体企业安置229名,原办集体企业安置2 490名,全民招工 91名,
接班顶岗1 425名,临时性安置 27名。1982年以后,本着“三结合”的劳动就业方针,采取国
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办法,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开展横向经济联系,疏通了安置渠道,使
就业面不断扩大,从1982年到1985年,全县共安置待业青年4 923人,平均每年安置1 230人。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4.6%。
全县待业青年安置情况统计表
三、全民企业招工 解放后,本县曾先后为国家各大工厂、矿山、林区、铁路招收工人639
名。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了人才和劳力。除此之外,还根据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
招收了一大批各种体制的工人。自1972年分设劳动科到1985年末,全县先后有过 7次较大规模
的招工。1978年招收215人,全部安置在糖厂;1979年招收230人,其中安置在糖厂 120人、商
业60人、粮食30人、供销20人;1980年招收224人,安置在糖厂 170人、供销7人、交通建设部
门47人;1981年招收818人,安置在工业科所属各企业800人,安置在广播系统18人。1982年到
1985年,这四年又招收全民所有制固定工人2 365人,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招收工人1 325人,
合同工转正1 040人。在这2 365人中,1982年招收619人,1983年招收 160人,1984年招收827
人,1985年招收759人。
从1978年到1985年,集体所有制企业办理招工、死亡、退休、接班等共就业 4 101人,其
中1978年乡镇企业局招收8人;1979年青年集体企业招收973人,退休接班 163人,死亡接班12
人;1980年乡镇企业招收工人27人,退休接班97人,落实政策31人,退伍分配 9人;1981年乡
镇企业招工102人,交通部门招工24人,商业部门招工3人,退休接班33人;1982年集体招工和
办理退休、死亡接班等共600人;1983年招收、接班1 030人;1984年招收 681人;1985年招收
308人。
从1978年到1985年,全民企业退休、死亡、减员补充共计2 065人,其中1978年30人,1979
年662人,1980年426人,1981年627人,1982年272人,1983年4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