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上山下乡

第七节 上山下乡




  自1964年并始,明水县在城镇有计划、有组织地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68年形成高潮,
到1978年,全县共有在点青年 4 031名。知识青年到农村后,成为农业生产战线上一支重要力
量,先后有109名知识青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有 1 508名下乡知识青年参加了共青团,有204
名下乡知识青年被选进了社、队领导班子,有12名下乡知识‘青年被提拔到地、县领导岗位,
有56名知识青年在农村安了家。还有一大批知识青年在农村锻炼一段时间之后,走上了其他岗
位,也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和欢迎。

  为了加强对下乡知识青年工作的领导,明水县于1964年成立了下乡知识青年安置办公室,
由劳动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配2名专职干部,负责全县的知识青年下乡安置工作。1970年6月
23日,县成立了下乡知识青年“再教育”领导小组,由11人组成,下设办公室,配专职工作人
员6人。1972年,知青办编制增到10人,设主任1人,副主任3人,工作人员4人。1980年,知青
办与劳动科(局)合并,对外保留名称。1981年撤销。

  1964年春,在通泉公社首批建点。共建红日、丰产、红旗三个青年点,共有下乡知识青年
72名。到197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形成高潮时,全县共有知识青年点 177个,有下乡知识青年
4031人,其中有天津市青年点7个,有知识青年223人;哈尔滨市青年点36个,有知识青年1 108
名;明水县青年点134个,有知识青年2 690名(其中插场的838名,单独建队的56名,集体插队
的1 727名,分散插队的38名,全国各地来明水插队的31名)。

  从1964年至1978年,全县先后有1个青年点、1名下乡知识青年被评为省先进集体标兵和先
进个人标兵;有3个青年点和1名知识青年被地区评为先进集体标兵和先进个人标兵;有 6个青
年点(队)和9名下乡知识青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集体标兵和先进个人标兵称号。

  在1979年大批知识青年返城之前,知识青年安置途径只有升学、参军、招工三种。全县多
年来共有324名下乡知识青年升入了大中专等各类学校,有 555名知识青年参了军,有1 341人
被招收当了工人,有117人因病返城,有56人在农村扎了根。

  1978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亍转发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国
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试行规定》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逐步压缩上山下乡
范围。根据中央精神,1979年,所有下乡知识青年(在农村结婚扎根的除外)全部撤点返城待业。
从此,结束了县内知识青年下乡工作的历史。

   1978年全县下乡知识青年分布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