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重要科技成果简介

第二节 重要科技成果简介




  JQs—10型潜水泵:1967年县东方红机械厂研制出JQs—10型潜水泵,1968年试制10台样机,
1969年开始批量生产,这种潜水泵的特点是改过去水泵内部充油为内部充水,用耐磨的石墨做
轴承,有防沙装置,使用时整个水泵潜入水中。东方红机械厂是我国最早研制成功充水潜水泵
的厂家之一。

  活节式膨胀珍珠岩焙烧炉:原焙烧炉是仿匈牙利卧式炉型改造,炉身长 7公尺。主要缺点
是结焦时清理困难,再生产时最少需半个班次烘炉升温。1978年珍珠岩厂将炉体分解成二部分,
底部加上活动轮。这样在清焦时将炉体分开,可以从两个部位同时清理,不用等炉体凉透。也
不用抬着七八米长的钢钎一锤一锤地敲打了。清一次焦所节省的时间,可增产 250立方米珍珠
岩粉,按每月清理三次计算,每月可增产值3万多元。1980年7月,全国珍珠岩学组在该厂召开
了膨胀珍珠岩窖炉技术交流会,参加会议的20多个省市的 100多位专家认为该炉是我国焙烧诊
珠岩的一种新炉型。

  检出阿哥纳沙门氏菌:明水县卫生防疫站于1979年 3月检出阿哥纳沙门氏菌,由省站组成
的伤寒协作组在同年 8月来县进行流行病学的追溯调查,认为该菌与1978年度明水县发生的疑
似伤寒病有关,证明该菌作为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国内是首次被检出,为肠道传染病的防
治及我国细菌学的研究,特别是有关沙门氏菌属的菌型方面分布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大苹果匍匐栽培技术:县果树示范场农艺师梁彤、曹洪恩、助理农艺师刘成章与东北农学
院周恩教授自1974年开始进行大苹果匍匐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1980年由省科委、省农业局组
织全省果树专家到明水县果树示范场进行成果鉴定,认为是一项重大科研成果。1981年 1月省
政府授予这项成果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颁发了奖状和证书,发奖金 1 000元,1982年获明水
县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中央电视台和黑龙江省电视台在果树示范场拍了电视片《爬着生长的
苹果》,北京电影制片厂拍了新闻科教片。

  大苹果匍匐栽培技术主要是使苹果树在地面匍匐生长,冬季培土防寒,使果树在零下40度
的寒冷条件下安全越冬。这项成果为寒冷地区栽培优质大苹果提供了科学依据。五年生匍匐栽
培大苹果,亩产2 000斤以上,亩收入600元以上。用这种方法栽培的苹果个大色美,质佳耐贮,
其中“锦红”苹果表现最好,最大单果重达 6两。经辽宁省果树研究所果树专家鉴定,“锦红”
品质与熊岳产的“锦红”相似,有些方面还超过熊岳“锦红”。从1979年开始到现在全县已推
广犬苹果匍匐栽培3万亩。

  高繁、推广克旱七号小麦:克旱七号小麦是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所培育的小麦品种,1974
年全省共设58个区域试验点,后来有52个点认为苗期生长不佳,停止试验。明水则认为克旱七
号是一个优良品种,它抗旱性强,适应性强,因此,边试边繁,从1974年至1981年累计推广面
积为180万亩,一般亩产300—400斤,高的可达500—600斤,共增产小麦1 800万斤。该项目曾
获1981年明水县科技成果一等奖、1979年绥化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完成这个试验项目的科技
人员是明水县科委农艺师谷笑平。

  浅翻轻耙改良草原:这项技术措施是用犁将退化草原浅翻10公分然后用轻型耙耙一遍,耙
深 5公分。这样就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增强其透气、透水性,增强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促
进土壤热化,强化肥力,使牧草从有性繁殖为主转为无性繁殖为主,从而增加草原的产草量。
1979年至1981年由明水县畜牧科草原管理站张树才主持推广此项技术,共改良草原 101 245亩,
占全县草原面积的 14%,比未改良时的产草量增加1.5—1.7倍。产草量增加促进了草食家畜的
发展,1981年10月末奶牛比上年同期增长 2.2倍。该项目1981年10月被评为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1年12月被评为明水县科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