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学艺术 一、戏 剧
京 剧 明水县从民国12年(1923年)设治到1945年伪满垮台,明水解放前40多年间,除了
水旱歉年和兵荒马乱的年头(如伪满大同 2年),每年都举行一次丰年祭,演出京剧。人民群众
称之为“唱野台子戏”。本县第一次“唱野台子戏”始自何年,已湮不可考。解放前最后一次
“唱野台子戏”是伪满康德 12年(1945年)7月,地点在南门外沟子北公路大桥西的草甸子上。
这种丰年祭由县商工会、农会筹办,费用由城镇商号和农村有地户负担。时问都在麦收之后、
秋收之前。地点在县城南门外或北门外的草甸子,用芦席搭起高三、四丈,宽二、三丈的戏台。
从外地(拜泉县、海伦县、哈尔滨市等地)接来戏箱(即请来演员)演唱京剧,或3天,或5天,最
多 7天。每天两场,上午一场,下午一场。常见的剧目有:《连环套》、《盗御马》、《芦花
荡》、《铁公鸡》、《追韩信》、《借东风》、《古城会》、《金沙滩》、《珠帘寨》、《法
门寺》、 《穆柯寨》、《一捧雪》、《大登殿》、《武家坡》、 《捉放曹》、《白蛇传》、
《秦琼卖马》、《辕门斩子》、《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每逢“唱野台子戏”,城镇各业大
小商号、远近商贩都到戏台附近搭棚摆摊,群众称之为“赶台子”。特别多的是饭馆子和食品
摊子;耍杂技的、变魔术的、拉洋片的、抽贴算卦的、修脚的、蚀痦子的也都不少。叫卖喧嚣,
声闻数里。每逢“唱戏”,机关、学校、农村长工一律放假看戏。农村来的大铁车停在戏台前
百米以外卸下马匹,妇女、老人站在车上看戏。车多时可达二、三百辆,台下观众可达两三万
人。本县最后一次野台子戏是1955年 8月在北门外头道桥北公路西的草甸子上唱的,请的是海
伦县京剧团。1955年至1958年,常有外地京剧团来明水县演出。1958年成立明水县京剧团,每
晚演出一场,直到1960年该团移交给庆安县为止。这期间演出的剧目有《辕门斩子》、《借东
风》、《草船借箭》、《群英会》、《失空斩》、《豆汁记》、《红娘》、《玉堂春》、《铁
弓缘》、《穆柯寨》、《探阴山》、《铡美案》、《天女散花》、《盘丝洞》等。1960年至1966
年明水县评剧团主要是演评剧。“文化大革命”期间,只准演“样板戏”,其他剧目一概禁演。
评 剧 民国3至4年(1914至1915年),明水镇(当时叫“三里三”)开始兴隆时起常有外地
艺人来此演出评剧(当时叫“洛子”),没有剧院就在大车店演出,演几天就走。民国18年(1929
年),县城有会友茶社演评剧,不久停演。伪满大同 2年(1933 年),县城何善堂茶馆也演过评
剧,半年后停业。那时的剧目有:《黄爱玉上坟》、《马寡妇开店》、《小老妈开嗙》、《桃
花庵》、《夜宿花亭》、《黄氏女游阴》、《绣鞋记》、《秦雪梅吊孝》等。1960年 5月成立
明水县文工团。编制30人,演出二人转、拉场戏、表演唱等节目,9月加演评戏, 10月改为明
水县评剧团。1966年 7月,该团造反派和明水第一中学“红卫兵”,以破四旧为名,在县体育
场烧毁该团蟒靠裙袄等戏装 14身,靴鞋、盔头、头面、刀枪把子全部烧毁,约值人民币7 000
元。1967年该团解散。这期间演出的剧目有:《茶瓶记》、《小姑贤》、《井台会》、《十八
里相送》、《三上轿》、《秦香莲》、《斩窦娥》、《七人贤》、《碧玉簪》、《潇湘夜雨》、
《红色的种子》、《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等。1980年重建明水评剧团,演出的主
要剧目有:《白蛇传》、《秦香莲》、《真假状元》、《七仙女送子》、《断臂姻缘》、《报
春花》、《大海做证》等。
明水县评剧团演出情况表
二、文艺创作
解放前,明水县无文艺创作活动。1950年中共明水县委宣传部有一名干事兼管文艺创作,
组织各机关、学校有写作能力的人进行创作活动。1951年县文化馆设文艺辅导组,认真贯彻了
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多次举办文艺创作训练班,本县的业余文艺创作活动逐渐活跃,各
种样式的文艺作品逐年增多。
(一)由出版社出版的文艺作品一览表
(二)在省地刊物上发表的主要文艺作品一览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三、美术创作
省、地以上发表与展出的美术书法作品一览表
续表
国画 常殿泉
国画 常殿泉
国画 常殿泉
绒西 蔡雪峰
刺绣 苏佟氏
国画 刘玉芝
刺绣 苏佟氏
国画 夏永谦
刺绣 苏佟氏(一九二九年绣)
刺绣 苏佟氏(一九二九年绣)
小楷 张云鹏
行书 邵会友
隶书 王广田
隶书 常殿泉
硬笔楷书 窦希哲
草书 于文士
篆书 康 平
硬笔行书 郑玺龙
篆 刻 康 平
石 刻 康 平
板 刻 康 平
隶 书 陈雨田
行 书 唐乐明
隶 书 张树德
草 书 于文士
草 书 陈雨田
篆 刻 康 平
四、书法、篆刻
五、民间文艺
秧 歌 春节办秧歌,从明水土地开垦后有人烟时就开始了,流传至今,仍很盛行。
秧歌,又叫大秧歌。 解放前农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 农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
“跑秧歌”;城镇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
解放前的秧歌队全是男的,二人一小组,一个“上装”(扮女的,又叫“包头的”),一个
“下装”(扮男的,又叫“斗丑的”),叫做“一副架”。四人一大组(两副架),叫“一棒鼓”。
在秧歌队中“头棒鼓”“二棒鼓”“三棒鼓”……排列有序,每人都有固定的位置。“头棒鼓”
是全队扭唱技艺最高的,“二棒鼓”次之,“三棒鼓”更次之。秧歌队的领头带队的戴文生巾,
披斗蓬,持折扇,只他一人没有“上装”搭配,故称“傻公子”,又叫“拉衫的”。秧歌队的
排尾叫“老坐子”,也是一副架:“上装”是一个扮相刁泼的老太太,手拿两根棒棰,耳戴红
辣椒;“下装”是一个扮相滑稽的老头,驼背,拄拐杖。秧歌队中也有扮故事中人物的,如青
蛇、白蛇、猪八戒、孙悟空等。秧歌队大的六七十人,小的二三十人。
解放后的秧歌淘汰了“傻公子” “老坐子” “一副架”“一棒鼓”,淘汰了男扮女装,
男的扮男的,女的扮女的,扮相也都是现代青年的本来面目,无论城乡都是只扭不唱。
解放初期,北安文工团把陕北大秧歌的步法传人明水,流行一个时期。50年代以后,城乡
秧歌又都恢复了传统步法。
二人转 二人转俗称“唱蹦子”,和秧歌同时流入本县。
二人转由另(“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
“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基本曲调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驾”、
“四平调”、“十三咳”、“红柳子”、“胡胡腔”、“小翻车”、“大悲调”等。常演节目
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
《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解放前,民间艺人在农闲季节,邀集成班,多数是“唱屯场”,演唱在夜问进行。三五日
后,请当地乡绅当“齐头”,向各家各户“齐钱”或“齐粮” (即收钱或收粮)。少数是到城
镇“串店门子”,在大车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观众(多为旅客)“齐钱”。
解放后,人民政府关怀、支持二人转的繁荣发展,县文化馆多次举办二人转老艺人训练班,
新学员培训班,请老艺人向学员传艺,组织二人转艺人互相观摩,使二人转有了新的发展。在
演唱内容上除优秀的传统节目外,增加了反映工农兵生活的节目,在表演形式上剔除了“浪”、
“逗”等低级趣味的东西,女演员不断增多,男串女装早已绝迹。
皮 影 皮影又叫驴皮影,其演唱叫唱影,旧社会称皮影艺人为影匠。
影人子:用驴皮雕镂,由活结连接头部和身子而成。头部叫“楂子”,“楂子”多,一人
一面;身子少,同类可以通用,换了“楂子”就是另一人物。
影台:是可以拆开可以拼合的方形小板房,长宽各五六尺,上用苫布遮盖,盖上有天窗,
以便通空气,放灯烟,左、右、后三面全是板墙,前面下半部是板墙,上半部空着,演唱时悬
纸屏,俗称影窗子,棚上悬多芯油灯做为光源。影台要用土坯等物垫起,距地二、三尺高。
影 卷:即脚本,全台共用一本,演唱时放在“拿人的”面前案上,“拿人的”负责翻动,
供配唱者观览。
演 唱:操纵影人者叫“拿人的”,“拿人的”坐在影窗子里面的案前,操纵影人做出各
种动作,伴奏、配唱者坐在他的后面,伴奏配唱。
解放前唱影有“会影”、“愿影”两种。“会影”是集资唱影庆丰收或祭神;“愿影”是
个人出钱唱影还愿。所演节目有《杨文广征南》、《五峰会》、《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
解放后,增加了《小二黑结婚》、《抗秦援赵》等节目。文革”时被当做“四旧”破除。
本县较有名的皮影艺人有四排三屯(通泉乡丰产村)的刘庆三一家,王云屯(兴仁镇团结村)
的常玉山和崇德镇的马宏友一家。
哨呐吹奏 唢呐艺人在旧社会被称为“喇叭匠”,农村多数是业余的,有活上活,无活生
产。
城镇艺人有开鼓乐棚(俗称喇叭棚)的,店内无固定艺人,有活现邀手。伪满时期县城内东
街路北“对刘” (刘庆山兄弟)开设的鼓乐棚最有名声,常和他们一起“上活”的有张凤林、
关九贵、张榔头、王树臣等名手。
解放前,唢呐艺人给“红事”增添了喜庆,为“白事”渲染了肃穆,给人美的享受,但他
们的社会地位最低下,被说成是“下九流”。据说旧社会每有县官到任,唢呐艺人定被叫去奏
乐迎接,以壮官威。在一路吹奏时必须在腋下挟一块砖头,到了县衙门里,放下砖头,站在砖
头上吹奏,衙门里没有他们站脚的地方,不许他们沾染衙门的地皮。
解放后,人民政府贯彻了党的文艺政策,提高了唢呐艺人的地位,他们的艺术活动受到了
人民的尊重。
东兴艺人沈青山,技艺高超,外号“沈大喇叭”,所奏《黄河套子带鸟音》是江北一绝,
1954年被调到省歌舞团做专职唢呐演奏员,后又被聘到省艺校任教。
大鼓书 明水县民问称演唱东北大鼓为说大鼓书,称艺人为说书先生。解放前,艺人全是
业余的,农闲季节“说屯场”,红白喜事赶去“落(读1ào)忙”(即说唱)。主人热情招待,报
酬从丰。解放前的书目有《杨家将》、《呼家将》、《响马传》、《施公案》等,解放后增加
歌颂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等书目。
六、民间艺术
剪 纸 解放前明水县农村家家用剪纸来美化生活,成年妇女几乎人人都会,工具只是一
把剪刀,不描不画,拿起就剪,所剪多为窗花和在兜肚、围裙、幔套、枕巾上拨云子用的花边、
图案。还有一种是把人物、动物、车桥等图形用针线缝在白纸上,用油灯烟熏,然后取下图样,
熏黑了的纸上出现白图,剪下白图,再缝、再熏、再剪,用来装饰墙壁。
解放后,农村中用剪纸的地方少了,会剪纸的人也少了。
刺绣刺绣俗称扎花,因其所绣画面多为花卉而得名。清朝、民国年间城乡青年妇女几乎全
会刺绣,虽工拙不同,但人人皆会。绣线纤如毫发,花针细如牛毛,其工甚精。未嫁姑娘只要
能买起针线,全都绣枕顶、枕套、幔套、帐帘等嫁装,平时穿的鞋也都绣花。已婚妇女在孩子
的袖头、裤脚、鞋帮、兜肚、围嘴上也都绣上花。伪满时期,逐渐衰落。解放后,女孩子都已
上学读书,学刺绣的、会刺绣的不多了。
印染清朝、民国年问,本县农家妇女自家种靛(即靛蓝),自家打靛,自家生染缸,将白布
染成月白、银灰、瓦灰、石蓝、石青、藏青、深黑等颜色,旧衣拆洗后,也可以再染。伪满时
期化学染料和洋布充斥市场,土法遂衰。还有一种是印染抹(读妈mā)花布,在用桐油油过的纸
板上镂成“月亮”(一种圆形图案)万字、寿字等图案,然后将纸版平铺在白大尺布 (布面窄,
二尺顶一尺,故曰大尺布)上, 用小豆粉糊,沾在布上,晒干后入染缸,染后晒干揉掉粉糊,
即成为蓝地白花的抹花布,多用来做被面、褥面。伪满时期已不多见。
七、群众文艺
1945年明水解放以后,城镇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多数有业余剧团,在历次运动中都
很活跃。 1948、1949两年文教系统业余剧团先后演出了大型歌剧 《血泪仇》、《赤叶河》、
《白毛女》、《为谁打天下》、《保尔·柯察金》,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反霸、土改、支前运
动。1950年演出的《钢骨铁筋》、《刘胡兰》及时配合了反“反把”斗争。1952年在宣传婚姻
法运动中,商业业余剧团演出了评剧《小二黑结婚》,粮食业余剧团演出了《罗汉钱》,都起
到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1953年县直机关业余剧团演出了大型话剧《春风吹到诺敏河》,1956
年银行业余剧团演出了《翠岗红旗》,1962年明水一中业余剧团演出了《青年一代》,都很成
功。
解放初期在农村由各区中心小学校的学生、教师组成的文艺宣传队很活跃,他们在寒假期
间,利用农闲季节,深入农村演出各种小型多样的节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歌颂解放战争的
胜利,歌颂生产、支前的先进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以民间艺人为骨干,吸收男女青年文艺
爱好者组成的业余剧团,越来越多,这些剧团除能演出二人转、单出头等而外,还能演出评剧、
歌剧、话剧,在文化馆、站的辅导下,组织不断发展,演出质量不断提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业余剧团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1979年全县有农
村业余剧团28个,每逢新年、春节,业余演出活动一直十分活跃。
1985年6月崇德镇崇德村成立蒲公英文学社,社员 23名,多数是农民业余作者。1985年该
社社员的创作稿件在省地以上刊物上发表22篇。
全县几次主要会演概况表
全县农村业余剧团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