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地方病防治

第一节 地方病防治




  (一)地方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肿(粗脖根)分布在光荣、繁荣、胜利、树人、兴仁、永久、通达、崇德、通泉 9个
乡镇。在患者中女多于男,约为五比一,青壮年多于老年,约为六比一。早期除腺体肿大外,
一般无自觉症状。之后,随着腺体肿大,出现压迫周围器官、呼吸困难、面部颈部瘀血、声音
改变等症状。重者失去劳动能力。

  解放后,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展了对地甲病的防治工作。1950年初步普查,地甲病
患者达14 593人,占病区人口的 25.6%。1968年首先在光荣公社用六八一海藻治疗地甲病,效
果显著。1973年 4月,成立县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开展了以消灭地甲病为主的群众运动,对
病区人口进行普查,实查人数147 479人,查出病人2 700人,对患者施行埋线、针灸、服碘化
钾片和六八一海藻等疗法,使 95.3%的患者恢复了健康。本年起,全县普食碘盐。1980年对18 125
名患者进行治疗,治愈率为 85.3%,达到省卫生厅对防治地甲病的要求。1981年后,主要抓巩
固工作,建立地甲病观察点,重点观察繁荣、光荣、崇德、通达 4个乡镇和明水镇内四所小学,
观察人数达1 910人,把地甲病人控制在3 340人以内。

  (二)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主要分布在通达、育林两个乡镇的 6个村17个自然屯中。本病发病缓慢,自觉症
状为疲乏、动作不灵活、关节疼痛等。侵犯的关节以踝、膝关节为常见,指间关节和腕、肘关
节次之。轻者使劳动能力降低,重者完全残废。在患者中一、二度病人多,青壮年病人多。

  1976年开始对大骨节病进行普查,查出病人 1 423人。因对本病病因不明,发病机制不清,
尚无有效预防措施,但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效果尚好,综合性预防措施包括改水、改盐、药
物预防、加强营养、搞好卫生等方面。 1972年给病区内的3至 16岁儿童亚硒酸钠片,4年共服
326 000片,大骨节病没有在这些人中发生。

  (三)地方性氟中毒病

  地方性氟中毒病分布较广,崇德、通达、育林、友爱、东兴、团结 6个乡(镇)是重病区;
双兴、兴仁、树人、光荣、繁荣、通泉 6个乡镇为轻病区。本病是饮水和食物中含氟量较高,
因长期摄入过多的氟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病,主要侵犯牙齿和骨骼。侵犯牙齿叫斑釉症或氟斑牙
(俗称黄牙根儿),侵犯骨骼叫氟中毒,也叫氟骨病。轻者齿、骨改变,重者完全失掉劳动能力。

  1977年对胜利、通达、友爱三个乡进行普查,查出氟斑牙患者 24 860人,氟骨症 21人。
1979年对病区 12个公社进行全面普查,查出氟斑牙49 312人,氟骨症104人。当年黑龙江省人
民政府专项拨款人民币26万元,在氟中毒病区打深水井18眼,配套12眼,使病区人民吃上了深
井水或自来水。

  (四)克山病

  克山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病程的心肌病,发病常有地区、季节和家族性。民国9年(1920
年)在西部靠近草原各村(现在的东方红、先进、示范和胜利各村)一次流行就死亡 90多人,毛
家烧锅1家在旧历大年初一就死亡3人。东部的胡家炉屯(现属繁荣乡)在这一年全屯人全部死
亡。

  1956年冬在省卫生厅的协助下,对通达、胜利两个乡进行了普查,检出率为 18%,同年县
政府成立地方病防治委员会。1959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对全县 9个公社进行了普查,发病率为2%。
1959年全年发病53例,1960年发病14例,1963年普查7个公社175个生产队,检出痨潜病人47名。

  对克山病的防治工作开始于1957年,国家对克山病患者实行免费医疗,同时组织了以防疫
站为中心的三个机动队,分赴通达、团结、兴仁 3个乡,指导预防治疗工作,抓住“头场雪、
三九天、过小年”这三关,派出医疗队伍驻守病区,实行综合治疗,严防诱因,控制急型发病,
推行“入冬前扒好炕,抹好墙,达到炕热屋子暖,好烧不冒烟”和“防止寒冷刺激,防止精神
激动,防止冷饮暴食,防止过度疲劳”等措施,收到较好效果,之后,克山病发病率逐年减少,
到1982年全县有慢性克山病患者8人。

  (五)布鲁氏菌病

  县内共有两处布病发病区,一处是东兴乡东利村,一处是种畜场。布鲁氏菌病是人畜共患
的一种传染病,患病后如不及时治疗,容易转为慢性,反复发作,严重损害健康。

  1965年5月,东兴公社东利大队一小队发现11名布氏病病人,7月开始普查,12月 2次普查,
在9 190人中查出 15名急型、亚急型病人,县政府立即组成医疗队奔赴疫区,开设家庭病床,
积极治疗,控制了布病的蔓延。以后,逐年派医疗队到疫区调查、预防和治疗。到1982年全疫
区除有9名疑似患者外,其余均已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