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建国以来,贯彻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采取防治措施,控制了各种传染病
的发生和流行,天花于1952年绝迹。其它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降低,治愈率逐年提高。

  (一)麻 疹

  1951年发病598例,1959年暴发流行,患者达7 235人。1964年开始进行麻疹疫苗注射和采
用民间用红花籽水预防的方法,患病率逐年降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采取综合
性防治措施,各级医务人员进行普查、随访、追踪,层层有专人负责,发病率逐年下降,治愈
率达百分之百。

  (二)伤 寒

  伪满康德12年(1945年)伤寒病暴发流行,重病区永兴村贾德新屯(现永兴镇务本村)家家都
有伤寒病人。1962年发病率也较高,全县为 588例。从1961年开始进行综合性防治,1964年基
本控制了伤寒病的流行。主要防治措施有:①广泛开展群众性的防治工作,提高医疗队伍的预
防、诊断、治疗水平;②开展伤寒接种工作,预防伤寒病的发生;③加强疫情报告制度,做好
隔离工作,防止传染面积扩大;④加强患者的粪便管理和水源管理;⑤及时抢救重危病人,控
制合并症。

  (三)脊髓灰质炎

  1960年至1979年共发病28例。预防是从1958年开始的,主要是注射脊髓灰质炎防毒疫苗,
同时进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等综合性预防。1979年后,脊髓灰质炎没有发生。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

  流脑是威胁儿童健康较为严重的一种传染病,全县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1967年发病
830例,是发病率的最高年份。 流脑发病率虽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由于流脑菌苗的预防效果
不理想,此病尚未被完全控制。

  (五)出血热

  出血热群众称之为“红影子”,解放以前年年都程度不同的有所发生。建国后,特别是1952
年以后,由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落实以灭鼠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本病已多年绝迹。1984
年突然流行,1985年发病竞达 604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严令业务部门加强了防治工作。

  (六)痢 疾

  痢疾是一种消化道传染病,解放前每年夏秋季节必定流行。解放后由于采取了预防措施,
发病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至今仍未根绝。每年夏秋季节,县卫生主管部门都开大会进行预防
痢疾的部署,还通过广播、宣传画、预防痢疾的传单、小册子进行饮食卫生的宣传教育。

   1950年—1985年传染病发病情况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