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农民生活

第一节 农民生活




  解放前,民国时期和伪满洲国时期,县内农民贫富悬殊,生活差别很大。地主富农粮食有
余,陈的接新的,有所谓“大口小口,一月一斗”,人均口粮(成粮)每月五十斤,贫苦农民有
的吃一斗买一斗,有的吃上顿没下顿。地主富农住的暖房热屋、宽敞明亮;贫苦农民住马架、
住土房,还有的住地窨子,夏天漏雨,冬天透风,还得出昂贵的房租。地主富农,单


长袍短褂,多是里面三新(包括棉絮)的;贫苦农民则是夏秋一身单,冬春一身棉,多是旧衣,
八九岁的孩子夏天没衣穿的,十之四五。地主富农逢年过节杀猪磨面,酒肉满桌;贫苦农民过
年吃不上一顿饺子的却不在少数。

   伪康德元年郭殿仁屯全屯人口全年生活费支出情况表 (单位:元)









  解放后,经过减租减息运动,农民生活有了明显好转;土改后,农民生活开始根本改善,
1956年农业生产台作社按土地、劳力分红;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取消土地分红,实行按劳
取酬。

   1958—1985年全县农民分配情况表


  注:本表是农民集体分配情况,农民实际收入还有自留地收入和家庭副业收入等。

   1982年东兴公社东利大队第四、五生产队(原名郭殿仁屯)
全屯人口全年生活费现金支出情况表 (单位:元)









  1982年东兴公社东利大队第三、四生产队(原名郭殿仁屯)社员家有高档商品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