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服饰

第一节 服饰




  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本县男人夏穿青或蓝色单裤,白色对襟布衫,多数无衬衣,有少数
穿布制背心(俗名汗褟儿)者。春、秋穿薄棉裤、薄棉袄,冬季穿厚棉裤、厚棉袄。棉袍皮袍是
富家和社会地位高的人穿的。女人与男人基本相同,只是女人四季都外罩长衫,年轻妇女有红、
绿、蓝等颜色。

  男人夏戴草帽,冬戴四耳(前后两耳小,左右两耳大,能盖上脸)皮苫毡帽,分红白二色,
帽苫子多为狗皮。春、夏、秋穿家做布鞋,冬季穿靰鞡。

  女人四季全穿自做布鞋,冬棉夏袂,年轻妇女还要在鞋帮上绣上花。从前女人缠足 (俗称
裹脚)之风颇盛,称小脚为“民装脚”,简称“民装”。到民国 10年(1921年)前后,此风终止。
女人扎耳眼、戴坠子(也叫钳子)的风俗,一直延续到1945年解放。

  伪满时期男女服饰无大改变,只是在城镇里家境好、地位高的妇女穿半袖旗袍和裙子的多
了一些。

  伪满官吏皆穿背后有一竖褶、翻领、明兜、暗扣的制服,名之曰“协和服”,群众把这种
“协和服”和警察穿的制服(都是草绿色的)统称为“虎人皮”。

  被褥多是麻花布面蓝布里,每年拆洗一次,在秋天进行。拆洗后,连里带面均用淀粉浆了,
用棒棰棰平棰光,然后缝制。每年小麦上场之后,家家棰棒棰,一片砧杵声。

  解放后,城乡男女,春夏秋冬,一律短装,颜色也多是青蓝二色。农村中的四耳牦、靰鞡
渐少,代之以坦克式帽、棉胶鞋和棉皮鞋。

  60年代后期,女的确良衬衫风行城乡,男女塑料凉鞋充斥市场,城乡男女老少,几乎人脚
一双。

  70年代,城镇女职工干部几乎人人都有呢子大衣、毛线围巾、毛衣毛裤,春夏穿各种颜色
的化纤织品的小翻领上衣,西装裤子。姑娘穿上百褶裙、斜裙、连衣裙;少妇则穿裹裙、筒裙、
皮凉鞋,样式不可胜数,一时一变。烫发遍及城乡。男职工干部穿中山装;青年则有小翻领上
衣、夹克等多种式样。

  80年代乡村男青年多数着斜纹布中山装,少数着西服。女青年是三开领大翻领西装。男女
青年平时胶底鞋、塑料底鞋,出门时皮鞋、皮凉鞋,女的穿高跟鞋,中老年人基本都是中山装,
男女都有大衣,个别的是呢子的,男女青年春秋两季还穿各式风衣,城镇男女职工、干部,除
少数年高者外,多是西装、风衣、呢子大衣、皮鞋、皮凉鞋,女的高跟鞋。70年代烫发的是城
乡女青年,80年代城乡中年妇女也全烫发,并有大部分戴耳环和指环的(其中干部甚少)。城乡
女青年除学生、干部而外,涂脂抹粉者占半数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