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饮食

第二节 饮食




  粮食:本县人民一向以小米为主食,包米(玉米)次之,惯吃粗粮,细粮次之。解放前,白
面(面粉)只有逢年过节才吃,平时来客用面食招待。面食有饺子、面条、烙饼、包子、馒头等
种类,以饺子为上品。解放后,城乡面食普遍增加,城镇按月供应一定数量的面粉 (1985年每
人每月8斤,节日还增加供应量),农村也三天两头吃白面。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城镇以白面、大米为主,粗粮只是吃稀罕。农村面食大量增加,还可以吃到大米,粗粮已退居
调剂地位,最低的也达到了白面、粗粮各半。

  黄米面粘豆包是全县人民喜爱、常吃的传统食品。过春节时,家家都“淘年米”,做粘豆
包。此风由来已久,一直沿袭至今。1954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以后,为了满足城镇人民的
需要,每到春节粮食部门都供应一定数量的大黄米或大黄米面。

  蔬 菜:春季吃千菜(如干西葫芦条等)和上一年储存的土豆。夏季吃白菜、菠菜等叶菜类
蔬菜。进入80年代,由于采用塑料大棚的种植技术,在冬春两季也可以吃到果菜类蔬菜了,如
黄瓜、豆角、茄子、辣椒、西红柿等。秋季吃黄瓜、茄子、豆角、辣椒、西葫芦、西红柿、倭
瓜等果类蔬菜和土豆、大头白菜等蔬菜。冬季深秋时,全县城乡家家渍酸菜、窖藏土豆、白菜,
以备一冬之用。

  肉 蛋:肉以猪肉为主,解放前农村只有年节才吃肉,解放后家家养猪,春节差不多家家
杀猪。1981年以前,城镇限量供应,凭票购买;1981年开始,取消肉票,敞开销售。此外,鸡
肉、牛肉、马肉、羊肉、鸭肉、鹅肉、狗肉、兔肉等都是当地人喜欢食用的肉类。

  在农村,家家养鸡,春、夏、秋三季鸡蛋是常菜。此外,鸭蛋、鹅蛋也常食用,尤其农户
人家,有的还腌成成蛋,以便长期储存。

  饮 水:解放前城乡全喝生水,解放后城乡普遍喝开水,家家有暖瓶,1981年城镇和西部
少数村屯开始吃自来水。

  酒:解放前,官绅富家常年酒肉不断, “吃香的,喝辣的”,穷人年节也难得喝一次酒。
解放后,全县城乡,家家户户,在年节、婚嫁、盖房、会亲友时,都要喝酒。1982年全县各种
酒总销售量为 330多万斤。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酒的种类也逐年增多。解
放前只有米造黄酒和地产白干。解放后,特别是进入70和80年代,各类白酒、色酒、啤酒城乡
皆用。每逢年节,有些家庭还备上国产名酒,以待客迎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