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婚嫁
第四节 婚嫁
一、概 况
明水县从有人烟起,直到1945年解放,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成婚条件
有三:一是门当户对(群众把它概括为“穷轧穷,富轧富,扛活的轧个耪青户”);二是命相相
合(例如在属性上有“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等的忌讳;在命相上有 “水火不相容”等说
法); 三是彩礼多少,这是决定性条件,如拿不出女方父母要的彩礼即使前两条都合适也成不
了;如彩礼出的多,前两条有不合之处也可成婚。至于男女双方的健康状况如何,志趣感情是
否相投,皆在不予考虑之列,故婚后多有夫妻不和睦者,最痛苦的是妇女。“嫁鸡随鸡飞,嫁
狗随狗走”是无形的枷锁,“打八刀”(离婚)被人看作是辱及先人的可耻行为。如有敢于产生
离婚之念者,则被男方视为“跳槽”,就是犯了“不守妇道”的罪名,轻则拳脚相加,重则非
刑吊打。这种施暴肆虐的行为,非但无人干涉,不受谴责,反而还受到“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
任人骑来任人打”“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等等说法的支持。其结果,多数是在残酷的压迫和
摧残之下,抱恨终生;少数的投井上吊,含冤死去;能够挣脱出来的绝无仅有,微乎其微。
妻死,夫可再娶,名曰续弦,和初婚是同样的大喜事。夫死,妻不能再嫁,再嫁即为失节,
和离婚的人一样,被人看不起。
结婚年龄,男的一般是十八九岁,女的一般是十七八岁。家越富,男的结婚越早,女的出
嫁越晚,富家子十四五岁结婚的常见,十二三岁的也有;富家女都是二十多岁才出嫁;贫寒人
家则相反,男的结婚晚,女的结婚早,有十四五岁就出嫁的。由于受“门当户对”的支配,有
钱人家往往是男的岁数小,娶的媳妇岁数大,有大七八岁的;贫寒人家则往往是男的岁数大,
娶的媳妇岁数小,也有小七八岁的。
男女订婚多在结婚前一二年,男方叫“说媳妇”,女方叫“找婆家”。也有两个孩子还在
吃奶的时候,双方家长就给订了婚,叫做“两好轧亲”,还有孩子还都没生下来就订了婚的,
叫“指肚轧亲”,这都为数不多。
纳妾(俗称娶小老婆)的全是官僚地主、豪绅巨商,贫苦人家根本没有纳妾的。
天灾人祸,荒年饥岁,贫苦人家无力抚养,把自己十来岁的女孩卖给人家做童养媳的也有,
虽数量不多,但这种童养媳十之八九是吃不饱,穿不暖,干力所难及的活计,并且还要挨打受
骂。
男女双方互相爱慕、情投意合,或因一方父母作梗,或因男方出不起彩礼,不能成婚,有
双双秘密逃走者,既成事实之后,双方家长只好承认。男的往往受到称赞,女的则被叫做“跑
头子”,有明显的鄙夷的意思。
解放后,党和政府大力贯彻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政策。1946年至1948年全县广大劳动妇
女先后参加了减租减息运动和土地改革运动,妇女在经济上翻了身,在政治上得到了解放。1950
年,人民政府大张旗鼓地开展了贯彻婚姻法运动,封建买卖婚姻制度被彻底推翻,代之以男女
自由恋爱结婚的新的婚姻制度。1956年以后,在农村父母包办、要彩礼、大操大办等现象又有
所抬头。这种做法,只能偷偷摸摸地干,不敢公开进行。“文化大革命”中,要彩礼、大操大
办已成普遍现象。在农村,光给女方家里至少是 500元,再加上给女方买衣服、手表、自行车
以及打家具、办酒席等至少需2 000元。直至80年代,此风仍未彻底煞住,但到 1985年,随着
两个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新风俗逐渐取代了一些陈规旧习。
二、婚 礼
(一)旧式婚礼
从清朝末年到1945年解放,这五六十年间,本县人民的婚嫁大抵都沿古俗,其主要程序如
下:
1.相 亲
媒人向男女双方家长介绍对方的生辰八字、家庭状况、本人品貌。如双方家长认为“合婚”,
才能议彩礼。 议彩礼是女家开个彩礼单,由媒人送交男家。 彩礼单开列几十项,诸如大布若
干对、麻花布若干对、花旗布若干对、棉花若干斤、成衣若干身,猪、酒、银子(指首饰)各若
干……。几经讨价还价,争争讲讲,才能议妥。因为要的多,给的少,黄了的也不在少数。彩
礼议定了,就算“妥”了,这要媒人几次、几十次地往返男女两家,媒人很辛苦,但并不受人
尊重。 因为他常有两头瞒的现象,所以人们用 “媒人是小鬼儿,两头抹油嘴儿”来奚落他。
“妥”了之后,接着就相亲(俗称相门户),就是到对方家里去看看本人和家庭状况。女家先来
男家,叫“相姑爷”。长辈近亲男女各五六人来 (客,订婚人给客人各装一袋旱烟或点一支纸
烟,名曰“装烟”,然后留饭,酒宴招待,这顿饭很重要,客人吃了饭,就表示相妥了,事情
成了;客人不吃饭就走,就表示相黄了作这种情况很少)。 客人吃完饭临走时按辈数大小、关
系远近每人都给姑爷留下装烟钱。伪满康德八九年间(1941年前后),在农村装烟钱多的 5元,
少的1元。
数日后,男家到女家去相媳妇,过程和相姑爷一样,也是装烟、留饭、给装烟钱。
2、过 礼
过小礼男家妇女三四人和媒人一起把衣料、首饰、金钱等送到女家叫过小礼,也有叫“过
头茬礼”或“挂坠儿”的。到了本世纪40年代以后,这种过头茬礼就和相媳妇合并进行了。
过大礼男家准备结婚,先请算命先生选择宜于嫁娶的 “黄道吉日”, 名曰“看日子”。
“日子”(多在春前秋后)定下来之后,通过媒人征得女家同意,即准备过大礼。在结婚前一二
个月男家把定亲时议定的彩礼(布匹、棉花、金钳子、银镯子等)在媒人的参加下送到女家叫过
大礼,或者叫过二茬礼。过大礼也有光拿钱不拿东西的,这是订婚时就议定的,名曰“干折”,
就是把东西都折成钱的意思。伪满康德八九年间(1941年前后)“千折”的钱数少的千元以上,
多的有达两千元的。
猪、酒也包括在大礼之内,但不是在婚期前一两个月送去,而是在婚期前两三天送往女家,
女家用以招待宾客。在议婚时一般都定的“双猪双酒”,即猪200斤,酒200斤。
3、迎 娶
准备过了大礼就离婚期不远了,两家都要进行准备。
女家除了赶做被褥枕幔、衣服等用品外,还要购置柜箱、妆奁、灯盏等一应物件。
男家把新人什么时辰(如寅卯时)上轿,什么时辰(如辰巳时)拜堂,什么时辰合卺等仪式的
时间和忌什么属相等等项目用红纸开列清单送交女家,此物名日“嫁娶帖子”。要求女方按此
帖规定的时间行事。女方为避免丢失,多把“嫁娶帖子”粘在新人柜盖背面,以便查阅。
男女两家还都要在事前请一次客,实际是请人帮忙。酒饭之后,用红纸张榜公布姓名、角
色。
婚礼 旧式婚礼要进行三天:
第一天:响棚
这天,张榜聘请的那些“落忙人”陆续到来,由执客人指挥,各执其事,杀猪、过油、扎
轿车、搭喇叭棚。傍晚.吹鼓手来到,在大门外的喇叭棚里吹奏,这就是“响棚”了。
第二天:走轿
早饭后,新姑爷(新郎)着新衣,披红戴花,带着边走边吹打的吹鼓手,由若干“对子马”
前导,骑马到祖坟上去烧纸奠酒,名曰“拜坟”。之后,再带着吹鼓手,“对子马”前导,轿
车(空的)随后,到本村、外村的本家近亲家里去拜望长辈,名曰“拜庄”也叫“亮轿”。每到
一家,均有礼物相送,多为红小布一匹,披在新姑爷身上。这一天,新姑爷拜死人、拜活人、
下跪磕头,身上缠扎若干匹红布,晚上归来,多已疲惫不堪。
第三天:正日子
清晨4、5点钟,新郎在鼓乐陪同下骑马带轿车到女方家里 (女方家远者在前一天来本屯打
下处)迎娶。轿回到男家时,燃放鞭炮后进门下轿,女方头罩红布 (蒙头红),身穿红棉袄、红
棉裤(夏天也如此),在天地桌前和男方共同拜天地。然后,红毡铺地,走进房门。在女方进门
之前,男方用秤杆挑掉女方的蒙头红,然后男女共同面南并排坐在炕上,名曰“坐福”。然后,
男女各执一杯酒,用一条红线两端各系一个铜钱,一个铜钱放入男方杯中,一个铜钱放入女方
杯中,这条红线就把两个酒杯连起来了,把男女双方连起来了。然后,交换酒杯,喝交杯酒。
俗谓之“换盅”。至此,婚礼全部结束。接着是酒席招待来送亲的娘家客。娘家客走后,新娘
下地,拜皂王、拜长辈、分大小,下跪、磕头、装烟,一直忙到晚上。这一整天,新娘不许出
门,所以饭也不敢吃,水也不敢喝,有的前两三天就不吃不喝的,怕当天上便所出丑。
(二)改良婚礼
伪满洲国时期,城镇风行改良婚礼,俗谓“文明结婚”。有的在自家举行,有的在饭店举
行,在自家举行者搭席棚做礼堂。在饭店举行者以店堂为礼堂。仪式开始由司仪人赞礼。其主
要程序是:
奏乐(管弦乐或吹喇叭)
男女主婚人入席
男女证婚人入席
来宾入席
新郎新妇入席
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
新郎新妇行结婚礼
新郎新妇交换饰物
男女主婚人训话
来宾致祝词
新郎新妇致答词
新郎新妇向主、证婚人、来宾致谢
礼成摄影
新郎穿的欧式燕尾礼服,新娘穿的欧式拖纱结婚礼服和头戴的欧式花冠都是从租赁铺租来
的。交换饰物用的是金戒指也多是借来的。
新郎新妇在男女傧相陪同步入礼堂时,来宾们将五色纸屑向新郎新妇头上身上抛撒,后来
有在纸屑内掺入五谷粮者,主要是为了打新娘,又后来干脆不用纸屑,用纯五谷粮来打新娘。
所以到后来新娘入场时都带着小皮包、扇子等“道具”,用来遮面防打。
仪式结束之后,即大开宴席。新郎新妇脱礼服,换便装,到席间向来宾敬酒。
(三)新式婚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县城乡皆行新式婚礼。新式婚礼多在星期日举行,城镇在机
关、企业在会议室,农村在生产队或学校教室。婚礼前即将卷烟、糖块、茶水摆好,婚礼在吸
烟吃茶中进行。其主要程序是:
一、新郎新娘由两位青年男女陪同入席
二、机关领导或生产队负责人读结婚证书
三、新郎新娘向毛主席像三鞠躬
四、领导或家长讲话
五、新郎新娘谈婚后生产、生活计划
六、新郎新娘向来宾致谢
婚礼在一个小时左右进行完毕,也有送礼致贺的,50年代多为学习笔记本、钢笔等物,后
来也有送毛巾、香皂、暖瓶、茶杯等生活用品的。
1966年后,“文化大革命”期间,结婚大操大办之风在城乡都有所抬头,到了70年代愈演
愈烈。城镇用公家汽车接新娘、送娘家客,少者一台,多者数台。燃放鞭炮,奏乐照相,大摆
酒席,大宴宾客(少的十桌八桌,多的上百桌)。乡村用拖拉机接新娘、送娘家客,也大宴宾客。
1984年城镇煞住了车接车送之风,改用自行车接新娘,用两面彩旗作前导,送亲的娘家客列队
随后骑自行车或徒步走,但大宴宾客,广收礼钱,却越来越甚。农村结婚,男家要化 4 000元,
城镇结婚,男家要化3 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