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殡葬

第五节 殡葬




  解放前明水人民一直沿袭土葬古俗。人死后用棺材盛殓。棺材又名寿木、寿材,俗称“料
子”,棺材盖(俗称棺材天)比棺材帮厚。帮厚三寸、盖厚五寸者称为“三五料子”;帮厚四寸、
盖厚六寸者,称“四六料子”;帮厚五寸、盖厚七寸者,称“五七料子”。“六九”以上者称
为“大鼓腔”;“三五”以下者俗称“狗碰儿”,言其不坚固,狗碰一下就坏。油笔彩绘的称
“花头棺材”,其画面多为楼台殿阁和二十四孝故事。棺材的好坏由家境贫富决定,有“贫儿
不可富葬”的说法,但也有“不能让土压(死者)脸”的最低要求。穷人买不起棺材,有用装衣
物的板柜盛殓的,也有用“秫秸箔子”卷的。这都被看作是极不体面的事。

  富家有坟地,俗称“茔地”,周围植树,俗名“坟圈子”。无土地的穷人死后在农村多埋
在荒地隔或沟边壕沿上,在县城南门外公路东地藏寺有义地一块,俗称“乱葬岗子”。解放后,
人们对旧的殡葬逐渐淡漠,但还总要设法将死者装棺埋葬。1969年明水建立火葬场 (后改称殡
仪馆)后,改土葬为火葬,城镇已全部实行火葬,当年火化尸体 70具。农村也多数实行火葬。

  解放后葬礼,人死后,立即穿好寿衣(俗称装老衣裳,多数在停止呼吸前穿上)停放在堂屋
内,头直上放瓦盆一个,俗称“丧盆”,在盆内焚化纸钱。在大门旁悬挂与死者年龄相同张数
的黄钱纸,男左女右,称“椁头纸”,宣示本家有丧事。从“椁头纸”的张数、位置,可知死
者的年龄与性别。

  死者的家属、亲属,男用白布扎腰,女用白布缠头称为戴孝,富家则穿白布孝衫。每日早、
午、晚三次“报庙”(也叫送浆水):死者家属亲属,男先女后排列成行,由一手提装稀饭的水
壶的老年人前导,从家里边走边哭走到村头土地庙前,将饭水围小庙浇洒一圈,其余人跪在庙
前,烧纸磕头后归来。

  将死者从屋内抬出装入棺材叫“入殓”。入殓时要将死者用被、幔等遮住,不使见“日精
月华”。

  “入殓”后吹鼓手奏哀乐,摆宴招待来吊唁的亲友。在家停灵三、五、七日不等,多的有
停“三七(二十一天)”的。停灵期间有请僧道诵经做法事的,有用纸扎制车马人房和家具等彩
活的。

  出灵前一天下午要举行 “送行”仪式,“孝子”(死者的儿子) “拖魂”(用草本植物扫
帚苗扎的扫帚一把, 将椁头纸置于其上,由孝子俯身拖拉)前行,抬扎彩的随后,接着是家属
亲友,吹鼓手在最后奏哀乐,到庙上去“送行”。参加的人皆手执三柱黄香,反复诵念“××
×(对死者的呼,如爸爸、叔叔等)瑶池路啊!”到了庙上就焚化拖魂扫帚和扎彩, 这时孝子站
在凳子上“指明路”:“××(对死者的称呼)西南大路啊!”反复三遍。

  出灵前一天晚上 “辞灵”,先用棉球蘸净水擦洗死者耳目口鼻,名曰 “开光”,接着就
“煞扣”(把棺盖用铁钉钉死),喇叭奏哀乐,家属亲友痛哭举哀。

  出灵(即发引)时,“孝子”头顶丧盆摔于地下,扛“引魂幡”(俗称灵头幡)前行,棺材随
后(人抬或车拉),喇叭奏哀乐,家属亲友送至茔地下葬。

  凡是能买起棺材的都要进行如上各种仪式,贫寒人家就不讲这一套。

  停灵日数多少要看三个条件:富家停的日数多,冬季停的日子多,死者年高辈尊停的日子
多,反之则少。俗称这种殡葬过程为“发送”。“发送”的日子多,是一种“体面”。

  解放后葬礼,大有改进,多实行新的方式,人死后遗体运到火葬场,家属、亲属、生前友
好等到火葬场向遗体告别,同时向家属表示慰问,然后火化。如系有贡献、有影响的人物,事
前开追悼会,机关、团体、生前友好送花圈、挽联表示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