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时令节日

第七节 时令节日




  一、春 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俗称过年。旧时,半夜零点在院内燃起柴草火堆,设香案、烧纸钱、放
鞭炮“接神”,俗谓之发大纸。“接神”后,全家男女老少(未出嫁姑娘除外)在祖先和财神供
案前叩头礼拜,然后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一点钟左右吃水饺,忌食葱蒜。亮天以后吃早饭(水
饺)。饭后,男女老少皆穿新衣到本家和邻里拜年,人们见面互相说 “年喜”“过年好”“见
面发财”等吉利话,从初一到初五忌说“破”“坏”“死”等字,不动剪刀,妇女不做针线活,
谓之“忌针”。

  解放后,接神、禁忌等逐渐消失,人们仍放鞭炮、吃水饺、互相道贺,城乡秧歌队多在此
期间慰问军属、烈属。

  70年代,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每年一进旧历腊月,城乡人民就开始准备春节。
农村杀年猪、淘年米、购买年货;城镇开始准备猪、牛、羊肉、鸡、鱼、鲜菜,烟酒糖茶,以
及蜡烛、鞭炮等春节用品。除夕翻,城镇乡村、家家贴对联、贴挂钱,一片喜气。夜间十二点,
家家放鞭炮、吃饺子迎接春节到来。从大年初一(春节)开始人人新衣,户户佳肴,聚家人,会
亲友,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一直持续到元宵节。在此期间,城镇各机关单位多举行联欢、游艺
活动。乡村秧歌进城拜年,多时每天进城十几伙。城镇各机关、工厂、学校的秧歌队,举行会
演,东西南北大街锣鼓喧天,五彩缤纷,鞭炮齐鸣,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俗称灯节、灯花节。旧时此日早饭吃饺子,晚上家家户户挂彩灯,厨房、
库房等平时不点灯的暗处全点上灯,鸡架、狗窝、猪圈等处连水缸里都点上灯,还要往坟上送
灯。农村扭秧歌,撒路灯,城镇舞狮子,放花炮,耍龙灯。出嫁姑娘不许看见娘家的灯,结婚
第一年的新媳妇要到亲戚家里去躲灯。

  解放后,送灯、躲灯、撒路灯的没有了,人们仍扭秧歌、放花炮、挂彩灯。从1980年以来
县工会、文化局、县妇联、团县委在本日联合举办有奖花灯展览会。

  三、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日,俗称龙抬头 。本日早晨吃饺子,晚上吃猪头。 旧时,小孩于此日佩带
“龙尾”(用细秫秸和彩色布块串成)。还有“引龙”(从井沿到自家水缸用柴草灰撒一条灰线)
的习俗,解放后绝迹。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俗称五月节。旧时,本日吃饺子,吃鸡蛋,有钱人家也吃粽子。室内室
外挂彩色纸葫芦,在小孩手腕、脚腕和脖子上系五色线,人们特别是青年妇女佩戴各式各样的
香荷包。家家都在清晨到野外采艾蒿,用艾蒿水洗脸,妇女用艾蒿插鬓。

  解放后,系五色线、戴香荷包逐渐消失,城乡人民仍于本日吃饺子、吃鸡蛋、吃粽子、挂
葫芦、采艾蒿。十年前县城内早晨出去采艾蒿、采野花的多为青年男女;近三五年来,另女老
少几乎是倾城出动,大有万人空巷之势。早晨两三点起县城通往东西南北的四条公路、田间小
路上全是游人。

  五、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俗称八月节。旧时,此日吃饺子,晚上用月饼、西瓜等供月。解放后仍
然吃饺子,吃月饼,没有供月的了。

  六、辞 皂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俗称过小年。旧时,本日吃饺子,晚上用皂糖、供果和用席蔑儿扎的
犬、马、鸡等送皂王爷上天。解放后只剩下了吃饺子,没有送皂王爷的了。

  七、除 夕

  农历腊月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俗称白天为大年三十儿,夜间为大年五更。旧时,本
日贴春联、供大纸,夜间守岁,通宵不眠。解放后,城乡仍有贴春联守岁的习惯,供大纸等早
已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