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三)

(三)



  庆安县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县份,境内土质肥沃,水源充沛,适宜农作物的生长。然而解放
前,由于受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土地和其他农业生产资料归地主阶级私人占有,长期束
缚生产力的发展。田问作业和非田间作业全部是笨重的手工劳动,生产工具以镰刀、锄头和弯
钩犁为主,耕作粗放,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低下,且品种单一,遇有涝、旱等自然灾害也无法
抵御。解放后,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农业作为首要工作,通过开展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对农业生产关系进行了一系列变革,相继建立了农业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使
土地由私人占有变为国家和集体所有。经过40年来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 80%以上。50年代以来,全县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增强了
抗旱排涝能力。同时推广和应用了科学种田新技术,为粮食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
1979年以来,农村实行了联产计酬和家庭承包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进一步调动
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快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步伐,使农村产业结构更趋于合理,农、林、牧、
渔业和多种经营生产齐头并进。至198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2 76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
的58%,比1949年的1 800万元增长了6倍。粮豆薯总产量1.5亿公斤,粮豆平均亩产由1949年的
74公斤增长到 109公斤。特别是水稻和大豆生产有了突破性进展。水稻播种面积发展到30万亩,
平均亩产 209公斤;大豆播种面积达38万亩,平均亩产81公斤,成为全省水稻和大豆重点产区
及商品粮基地县之一。1985年农民人均收入349元,比1958年的78元增长3.5倍。

  庆安县的工业近年来也有长足发展。建国初期,工业基础较为薄弱,是在“五小企业”
(小铁匠炉、小木匠铺、小烧锅、小油坊、小皮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规模小,设备简
陋,技术落后,生产能力低下,一些工业品靠从外地购进。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 189元。
1956年,庆安县开始对私营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一些私营工业变为
全民或集体所有制企业。到1965年,全县工业企业有38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5家,集体所
有制企业23家。

  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全县对工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企
业在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到1985年,全县工业有电力、
机械、电子、建材、化工、纺织、缝纫、制革、印刷等十几个行业,共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
有制工业企业122家,完成工业总产值9 15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2%,实现利润453万元,
已初步形成以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纺织机械、建材轻工等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一些产品的
质量已踏入全省和全国先进行列,创名优产品9项,其中地优3项、省优3项、部优3项,有的产
品已打入国际市场。

  庆安县邮电事业发展迅速,建国初期全县农村只有1处邮电所,邮路总长180公里。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到1985年全县农村已建立邮电支局13处,各乡镇都能办理长途电话和各项邮政业
务,并且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邮路总长308公里。报刊发行量由建国初期的600多份增长
到16万份,从而为本县的信息传递和经济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

  建国后,庆安县的商贸工作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改变了解放前那种市场萧条、物资短缺
的局面。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开放、搞活政策的实施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
提高,呈现出市场繁荣、购销两旺的喜人景象。至1985年底,全县有商业零售网点 2 219个,
从业人员5 598人,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0 279万元,对外贸易收购总值1 125万元。城乡集市贸
易十分活跃。

  建国后,本县的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也有较快的发展。

  近年来,文化设施日益健全。县政府所在地有文化馆、电影公司、电影院、图书馆、新华
书店、评剧团、民间艺术团、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十多家文化事业单位。农村备乡镇都建立了
文化站和文化中心。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 95%。城乡人民利用这些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
活动,从而推动了全县文化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涌现出大批艺术人才。

  解放前本县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低下,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女因家庭生活贫困而无法获
得求学机会。到解放初期全县只有29所小学, 1所中学。建国后,党和政府大力兴办教育事业,
并对教育制度进行了根本改革,实行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到1985年全县已有 198所小学,教
职员工2 656人,在校学生55 734名。其中有朝鲜小学7所,聋哑学校1 所。有普通中学32所,
其中有朝鲜中学1所。教职员工1 169人,在校学生18 687名。自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到1985年,
全县共向各高等院校输送新生669名,向中等专业学校输送新生548名。此外,自1958年以来,
本县还相继建立了卫生、农业、农机、商业、供销、粮食、建委等系统的 8所职业学校,为提
高职工的政治、文化与业务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1979年庆安县创办了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
庆安工作站,先后开办了电子工程、机械工程、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为各
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随着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庆安县的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到1985
年,全县各种学会和协会发展到43个,吸收会员4 344人。全县2 000多名科技人员中,已有1 185
人获得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其中获高级职称的2人,中级职称的108人,初级职称的 1 075人。
这些科技人员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经常开展科学试验、技术创新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引进和
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取得大量的科研成果。

  解放前,本县的医疗卫生事业落后,天花、麻疹、鼠疫等传染病时常流行,人民群众的身
体健康得不到保障。

  解放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坚持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和以预防为主、防治
结合的方针,逐步建立起比较健全的三级医疗网。至1985年,县内有人民医院1所,中医院1所,
乡镇卫生院18所,村级卫生所 168所,此外还有卫生防疫站、结核病防治所、牙病防治所、妇
幼保健站等专业性医疗机构。全县有医护人员 1 299人,基本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问题。天花、
麻疹、鼠疫等甲级传染病已完全消灭,克山病、地甲病等地方病基本得到控制。在医疗技术方
面也有突破性提高,各种疾病基本上能在县内诊断治疗。

  建国后,本县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迅速普及,各项体育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县体委曾多
次选派运动员参加省、地和全国各项体育竞赛,并创造出较好的体育竞赛成绩。其中伤残人运
动员姚振宇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体育比赛。1984年姚振宇在第三次世界伤残人奥运会上夺得铅
球项目银牌和铁饼项目第五名,为祖国体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为全县人民争得了荣誉。

  近年来,本县城镇建设快速发展。镇内道路畅通,生活巷道整洁,楼房林立,供排水网络
已形成,绿化面积不断扩大,连续多年被评为小城镇建设先进县。

  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全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逐步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至1985
年,全县人均国民收入384元。1981年城乡人民储蓄余额1 530万元,比1952年的20 376元增长
750倍。居民购买力不断提高,消费方式逐渐由购买生活必需品朝着购置高档商品和文比娱乐
品等方面发展。

  回顾历史,全县人民为昔日取得的重大成就而引为自豪;展望未夹,对美好的发展前景充
满信心。庆安县人民将在党的“改革、开放、搞活”方针指引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不
断开拓新领域,在庆安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描绘出更加绚丽的图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