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气候第一节 气候特征 庆安县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气候特征。春季多风少雨而干燥,
冷暖多变;夏季受东南季风控制,温热多雨而短促;秋季降温急骤而早霜;冬季受西伯利亚干
冷气团的影响,严寒干燥而多西北风。就县内气候区划而言,南部属半湿润农业气候区,北部
属湿润气候区。
一、气 温
据1957年至1985年累计29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全县年平均气温为1.69℃,全年昼夜温差多
为10℃。由于受地势、土壤和植被等条件的综合影响,地处南部的大罗镇、新胜乡、两利乡和
北部的丰田乡、发展乡、同乐乡等近山区的气温比平原地区的气温低2C左右。
1月气温最低,平均气温-22.7℃,极端最低气温-44.9℃(1976年12月31日、1977年 1月29
日)。7月气温最高,平均气温21.9℃,极端最高气温36.7℃(1982年7月8日)。年平均气温最低
为0.4℃(1969年),最高为3.4℃(1982年)。
积温 由于境内地势复杂,形成西南部气温偏高,东北部气温偏低,即呈由西南向东北递
减的趋势。有效积温年平均相差1℃;活动积温相差 25℃左右。根据29年的气象资料记载,活
动积温的初日多在5月上、中旬,终日多在9月中、下旬。有效积温稳定通过10℃最早的初日为
1982年4月22日,稳定通过10℃结束最晚的终日为1975年10月6日。1957年至1965年为第一年段
(9年),平均活动积温139天;1966年至1975年为第二年段(10年),平均活动积温 137天;1976
年至1985年为第三年段(10年),平均活动积温135天。其中:年最多日数为153天(1970年),最
少日数为118天(1981年)。
二、风
庆安县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受大陆性季风的影响,春季西南风居多,夏季南风较多。秋季
西风为最多,冬季西北风偏多。春季风力最大,占全年风日的70%,平均风速14.4米/秒,极端
风力为1974年6月13日19时的大风,以每秒 24米的速度,从致富公社入境,由北向南推进,至
东风公社(今大罗镇)出境。
三、降 水 量
1957年——1985年,29年平均降水为577.4毫米。最高降水年(1985年)的降水量为768.8毫
米,最低降水年(1980年)的降水量为321.2毫米。一日最大量在80毫米以上的年份:1965年7月
17日为113.1毫米;1974年8月1日为98.7毫米;1982年8月17日为88.5毫米。降水量多集中在 7、
8月份,7月份29年平均降水量为157毫米,8月份为157.3毫米。
降水年内分配按季平均降水比例:春季(2~4月)降水量为32.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6%;
夏季(5~7月)降水量为284.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49.2%;秋季(8~10月)降水量为243.9毫米,
占全年降水量的42.2%;冬季(11~1月)降水量为17.3 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3%。1月份最少,
29年平均为2.6毫米;8月份最多,平均为157.3 毫米。
四、无 霜 期
据29年的资料统计,庆安县无霜期的平均日数为128天。29年中,128天以上的为14年,占
29年的48.3%;120天至127天的为7年,占29年的24.1%;不足120天的为8年,占29年的27.6%。
无霜期最长的年份为1982年,达154天;最短的年份为1985年,只有 114天。终霜在5月中、下
旬,为19年,占29年的65.5%。其中在中旬的为12年,占29年的41.3%。初霜在 9月中、下旬,
为24年,占29年的82。8%。其中在中旬的为13年。占29年的44.8%。终霜最早的时间为1982年4
月20日,最晚的时间为1972年5月31日;初霜最早的时间为1976年、1978年 9月7日,最晚的时
间为1959年、1979年的10月5日。历年平均结冻期为135天,最大深度为2.06米,冻层平均度为
1.7米。
靠近山区的部分乡镇,无霜期低予全县无霜期平均值,常受早霜、终霜拖后之害。
五、日 照
据1957年至1985年29年的资料统计,庆安县年平均日照为2 599小时。日平均为7小时左右。
日照最多年份是1982年,日照时数为2 897.6小时;日照最少年份是1963年,日照时数2 128.8
小时。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10千卡/平方厘米。作物生长期的辐射量为 71千卡/平方厘米,占
总辐射量的64%。作物生长期的5~9月。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 215小时,日平均日照时间为 7.7
小时。全年以6月份的日照时间为最多,达260.7小时,平均日照为 8.7小时;12月份的日照时
数最少,全月为154.5小时,日平均为5小时。
庆安县(1957年至1985年)气象资料统计表
庆安县气象资料统计表
(1957年——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