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水灾

第一节 水灾




  清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呼兰河发大水,两岸人民流离失所。据《黑龙江政务报·实业》
载,民国3年(1914年)庆城县“境内河水泛滥成灾,水毁农田280 492亩,田圃18 788亩,合计
299 280亩”。据《黑龙江历史大事记》载,民国5年(1916年) 1月15日,黑龙江巡按公署饬令
赈灾称,巴彦、绥化、庆城、绥棱等县灾情“上年春雪,夏雨,秋风,造成巨灾。近据被灾各
属报告,入冬以后,十室九空,糖屑豆饼,啖啜殆尽,遍地冰雪,至觅草根木实亦不可得”。

  民国20年(1931年)、伪大同元年(1932年),夏秋之际连续 2年霪雨连绵,呼兰河泛滥成灾。

  1961年7月初至8月中旬,庆安县共降水466毫米,比1960年同期降雨量高197毫米。8月4日,
一次降雨3小时,雨量达58.1毫米,致使33个自然屯被水围困,淹死5入,冲倒房屋 844间,冲
坏桥涵130座,毁坏公路计36公里,交通受阻。据8月末统计,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达60万亩,
占耕地总面积的35%。其中减产5成的18万亩,绝产12万亩。据庆安气象部门记载,1965年,从
7月1日至8月中旬连续降雨,总雨量达513.2毫米,比历年同期多260.4毫米。8月14日至16日,
仅3天降雨194毫米,占全年平均降雨量的33%。河水出槽,农田成灾面积近8万亩。1972年,农
历8月14日(公历9月21日)开始降雨,阴雨连绵,持续40多天,致使作物贪青,又兼早霜,水稻
亩产仅31.5公斤。农民望着粮食说:“大豆粒儿像辣椒籽儿,谷子不出米儿,苞米粒儿一股水
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