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城池街道

第一章 城镇建设

第一节 城池街道




  清光绪八年(1882年),本地定名于清街时,商民协力绕于清街挖掘城壕,以备非常。

  光绪十二年经历孙新弟遣民工在城壕内四周筑起土墙,并修建东西二门,这便是本县城池
的起始。

  光绪三十年十二月(1905年 1月),余庆街设立县治时,城墙已全部倒塌。次年,余庆县公
署知县王耀昆到职后,又督遣商民重展城壕,整理四门,并扩展了城池面积。

  民国2年(1913年),再次开掘城壕,使之宽为1丈,深为8尺,城壕周长为6延长公里。城墙
四角筑有炮台,城门四开,东为德胜门,西为迎恩门,南为永庆门,北为吉祥门,并另辟一小
北门。城东门至西门为1.9公里,南门至北门 0.95公里。自伪大同元年(1932年)日本军队入侵
本县后,城墙无人管理,逐渐残缺不全,至1945年城墙基本都倒塌。

  清末民初,街道呈长方形,东西街道较长,南北街道较窄。城内居中有东西大街,以南为
前二道街,以北为后二道街,穿正十字南北街称“大十字街”(现在的余庆路),以西的南北街
称“小十字街”(现在的解放路)。

  解放后,政府逐步加强了城镇的街道建设,多次修建主次干道。1979年,镇内用粒料铺装
5条主干道,全长8.5延长公里,修涵洞28个。1980年修建主次干道6条,全长9.7延长公里,修
桥梁85座。1981年修建主次干道8条,总长度为14延长公里,其中黑色油面路3条,全长 3.5延
长公里。

  1982年 4月,正大街更名为商业街,南二道街更名为经纬街,北二道街更名为中央大街,
西十字街更名为解放路,东十字街更名为余庆路,北三道街更名为利民街,北四道街更名为环
城路。同年还拓宽商业街、中央大街、解放路,面积达22.6万平方米;铺装商业街油漆路 2.2
延长公里;修建砂石路(巷道)12条,总长度为10延长公里,面积达9.4万平方米。

  1983年,修主干道1条,全长2.2延长公里,面积2.2万平方米;修次干道6条,全长为 3延
长公里,面积2.1万平方米;铺设砂石粒料巷道105条,全长18延长公里,面积8.6 万平方米。

  至1985年,城镇共修涵洞640个,修路357条(其中主干道6条,次干道16条,巷道 335条),
主干道归城建负责,有专业队伍维修养护;次干道和巷道除了由各系统义务维修养护外,还设
有专人常年管理,一包10年不变。城内22条主次干道有 3条是用柏油或水泥铺装而成,其余全
部达到砂石化,石头垫底,砂子封面,有拱度,有边沟,排水畅通。城镇面积由建县初期的3.3
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5平方公里,连续多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