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作物 庆安县是黑龙江省农业县份之一,土质肥沃,雨量充沛,适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盛产大
豆、水稻、小麦、玉米。
一、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大豆、玉米为主。其次有少量的高粱、谷糜和杂粮。油料作物主
要是大豆和麻类。1949年以前,由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农业生产长期处于近原始状态。生
产技术落后,生产工具笨重,经营粗放,对自然灾害束手无策,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日伪统治时期,农业生产更是逐年下降。其中194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9 101万公斤;1941
年下降到7 633万公斤,比1940年减少1 468万公斤,下降率16.13%;1942年下降到 7 389万公
斤,比1940年减少1 712万公斤,下降率18.8%。
1949年建国以后,县委、县政府领导农民进行农业技术改革和农田基本建设,普及良种,
加强植保,实行科学种田,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50年至1952年,粮豆薯总产3年平均 12 585
万公斤,比1949年增严 1 650万公斤。但是,在粮食生产上,长期存在着单产不高,总产不稳,
波动幅度大的问题。1958年,全县粮豆薯亩产95公斤,比1957年粮豆薯亩产增加22公斤。1960
年和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较重,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造成粮食产量急剧下降,两年平均
亩产68公斤。1964年农业生产得以好转,粮豆薯亩产75公斤。1983年至1985年,农村普遍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仅以1985
年为例:粮豆薯平均亩产107公斤,比1949年亩增产30公斤,增长率为39%;总产达到15 095.4
万公斤,比1949年增加4 160.2万公斤,增长率为38%。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与经营方式的不断更新,庆安县对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也不断进行调整,
尤其是水稻生产近几年发展较快。1949年全县水稻播种面积仅为4.3万亩,平均亩产122公斤;
至1985年全县水稻播种面积发展到30余万亩,平均亩产近300公斤。
庆安县1949—1985年粮。禽作物播种面积与亩产量表
单位:亩,公斤
续表
二、经济作物
1965年至1975年,由于单纯强调“以粮为纲”和限制小生产、禁止小开荒的农业生产政策,
阻碍了经济作物的发展。1968年,全县经济作物面积43 209亩,只占播种面积的2.9%。直到1978
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才开始逐年增加。1979年增加到69 854亩,占播种面积的5%;1981年又
增加到78 730亩,占播种面积的5.2%;到1985年为85 610亩,占播种面积的5.5%,比1968年增
加近1倍。
本县种植的经济作物主要有亚麻、甜菜、大麻、烟草、白瓜籽等。
庆安县1949—1985年全县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统计表
单位:亩
庆安县1949—1985年全县主要经济作物总产量
单位:千公斤
三、蔬 菜
本县蔬菜生产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最初,农户利用闲田隙地自种自用。随着蔬菜种植面
积的扩大,一些农户自用有余,便到集市上出售。到清朝光绪年问,县城郊区专门生产商品蔬
菜的农户已达几十家。
清末民初,本县的蔬菜生产迅速发展,城郊有私人菜园子30多处。民国 9年(1920年),县
城内出现2处蔬菜市场,一年四季菜市繁荣。
伪满时期,日伪当局对蔬菜经营者强收各种苛捐杂税。菜农因无力承担而纷纷停产或出走
他乡,致使蔬菜生产连年减少,市场蔬菜供不应求。
1945年庆安解放后,蔬菜生产受到政府的保护和扶持,1956年本县在城郊建立富强、奋斗、
繁荣、乐业 4个生产大队,成为本县商品蔬菜生产的基地,承担城镇蔬菜供应任务。1958年蔬
菜种植面积仅郊区就达 6 000多亩。1978年以来本县先后从外地引进一些高产早熟品种,同时
种植技术也不断更新,由露天埯种发展到温室育苗生产,由普通育苗发展到营养袋育苗,并向
地膜覆盖栽培方向发展,使蔬菜产量大幅度提高。到1985年,本县种植的蔬菜有叶菜、果菜和
根菜三大种类,50多个品种。全县种植蔬菜面积2.4万亩,总产量达1 270万公斤。
庆安县主要蔬菜种植品种明细表(1985年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