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种子

第三节 种子




  本县在开垦初期,农作物的种子都是各地移民从家乡带来或在其他地方购买来的。当时主
要种子有谷子、玉米、小麦、高梁、大豆及各种蔬菜种子。多数农户大堆留种,粮种不分,以
粮代种,只有少数种地“精细户”从田间棵选,棒选,场上穗选,扬场风选和筛选。由此难免
出现种子混杂与退化。后来,也有的农户之间,互相串换种子,减少了种子退化的程度,提高
了种子的质量。

  1949年以后,庆安县良种推广速度较快,1951年,全县应用良种面积 100万亩,占耕地总
面积的64%。1953年推广高产、抗灾良种40个品种,应用良种面积115万亩,占耕地面积 69.8%。
1985年,良种供应量83万公斤,良种面积普及率达 96%。各乡镇根据本地的土壤种类、气候特
征等不同情况,选择适应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

  一、种子更新换代

  庆安县作物种子的更新换代,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就地培育,二是引进。就地培育采取无
性选优和有性杂交两种方法。在互助合作期间,沿用“家家选种,户户留种”。自产、自选、
自留、自用,辅之以互相串换的方法。

  提纯复壮选优法。1953年,庆安县以第一良种场为种子更新换代基地,采取三年一穗(株)
传的精选培育法:“头年选,二年繁(培育繁殖),三年到大田”。

  有性杂交更新换代法。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以后,执行“四自一辅”的种子工作方针。
全县建立起县、社、队三级种子更新换代繁育体系。由省供应一级原种,经县良种场繁育,供
应公社良种队或指定良种繁育基地,最后再大面积播种生产。1964年,开始培育玉米自交系和
高粱三系(不孕系、保持系、恢复系),培育出玉米双交种和高梁杂交种。

  1969年至1971年,县政府连续三年派人去海南岛三亚市进行玉米自交、单交、高粱三系的
繁殖。繁殖面积360亩,繁育出的新品种产量大幅度提高。玉米自交亩产425公斤,单交亩产70
公斤。高粱三系亩产45公斤。

  1979年,全县执行“四化一供”的种子工作方针,县、社种子站根据种子区划,在基层建
立专业种子繁殖点,公社建立良种场,公社设专用种子库,大队建良种队,建立公社、大队统
一育种,统一保管,统一供种的“三专三统一”的新体系,提高与保持了种子更新换代的“纯、
良、精、壮”的标准要求。1985年玉米自交系、高粱三系等有性繁殖集中在指定的种子繁育点
培育,克服了“一年纯、二年杂、三年就退化”的现象。

  庆安县的种子引进工作是从1949年以后开始的,先后从省内外引进各类作物更新换代品种
285个,分别适应中部平原多湿区、北部漫岗多风区、南部丘陵干旱区和近山、沿山冷凉区种
植。在丰、平、歉年表现出高产、稳产、质优、抗逆性强的特点。

  二、良种推广

  1979年以前,主要推广单交种、双交种和三交种。到80年代发展到使用早、中、晚熟品种
搭配,品种布局基本趋于合理。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栽培方式发生变化。
水稻、玉米采用育苗移栽法,大豆、小麦采用标准化作业。但缺少晚熟品种,对此,有关部门
引进和育出晚熟或中晚熟的高产、质优、抗灾的新品种,逐渐代替了双交种和三交种。1985年
全县作物播种面积155万亩,应用良种面积达到 149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6%,基本实现良种
化。

  1982年至1985年,全县推广良种195个品种,825万公斤。其中:小麦22个品种,156 万公
斤;水稻50个品种,309万公斤;玉米62个品种,146万公斤;高粱11个品种,27万公斤;谷子
2个品种,3 937公斤;大豆25个品种,184万公斤;杂粮23个品种,3.8万公斤。

  为了促进全县良种繁殖推广工作,50年代庆安县建立 2个良种试验与繁殖基地——第一良
种场和第二良种场,为全县农村繁殖优良种子。1985年2个良种场共繁殖良种近百万公斤。

   庆安县几个年代推广的作物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