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栽培技术
第六节 栽培技术
庆安县作物栽培技术,由人工扣、耲、埯、撒、点的方法,逐渐发展到机械多行距平播和
垄上条播。到1985年,农作物的栽培主要采用“两栽”、“两化”、“一平”、“一宽”、
“一膜”等项技术。
(一)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
大豆 扣种、蹚种法。沿用的时间最久。直到1954年引进新式马拉农具以后,大豆的栽培
方法才得以改进。1963年,以机械平耕、机械起垄、人工点种和“犁后喘”的蹬种法,亩产75
公斤,比旧式大垄扣种大豆亩增产 26.3%。1965年,引进大型播种机具,采用“满垄灌”种法,
亩产108公斤,比“犁后喘”种法亩增产45%。1970年,引进“龙江48行”播种仉,采用精量平
播后起垄或精量垄上双条播种法,亩产130公斤,比“满垄灌”种法亩增产23.8%。1984年,推
广大豆标准化栽培法,采用选肥茬,细整地,用良种,增施农家肥,巧用化肥、微肥,适时播
种,合理密植,精耕细管方法,当年大豆亩产为137公斤,比一般机播大豆亩增产30%。
小麦 最初是采用耠沟种、压大沟和大垄等播种方法。到30年代改进为在原垄上耠双沟,
一垄双行的播种法,比漫撤籽播种的苗行规整,利于通风透光。
1954年,在用新式马拉农具平翻细耙的基础上,再用马拉播种机以15厘米行距平播。在50
年代末期,改原10行15厘米行距为20行 7.5厘米行距,行距缩小,绿包面积增加一倍,提高了
单位面积产量,平均增产率达 20%。到60年代末期,全县普及小麦机械平播。1970年,用“龙
江48行”播种机,采用45厘米 4条播。30厘米双条播的变幅播法,比不变幅原行密植播法增产
10%。
1974年,全县推广麦苗三叶期压青苗,增加分蘖率。据多年生产调查记录:压青苗 1次,
比不压的增产5—10%;压2遍的(在适期内)比压1遍的增产2.2%。
1984年,推广小麦标准化栽培法。选用良种,采用科学方法播种,增加农肥,科学管理,
平均亩产137公斤,并出现亩产200公斤的高产典型。
玉米 1955年以前,一直采用硬茬大犁扣种、软茬耲种的播种方法。到60年代中期,推广
等距埯种法,规格有一埯单株、一埯双株,埯距30至45厘米,比旧式扣种、耲种增产21%。
1982年,庆安县进行玉米育苗移栽试验。育苗种子早下地25天左右,日受温10度左右,争
得250度积温左右。相当于跨过 1—1.5个积温带,解决了玉米种植低温冷害和早霜的障碍因素。
当年,育苗移栽面积300亩,平均亩产337公斤,克服了庆安县种植玉米存在的“一长一短”
(生育期长、无霜期短)和“一高一低”(高产品种、积温低)的矛盾。玉米移栽增产幅度大,很
快在全县推广。1984年玉米育苗移栽面积5 812亩,移栽成功率在98%以上,平均亩产 410公斤,
比埯种法增产8.8—14.3%。1985年,玉米育苗移栽面积27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 53.8%;平
均亩产481公斤,比1982年试栽亩产337公斤增长24.3%;最高亩产704公斤。比直播玉米亩产383.5
公斤增长83.6%。
水稻 水稻栽培法,从过去的手工撒籽、窄行条播、旱直播发展到宽幅条播和机械带状播
种。
1983年秋,县政府派人去方正县学习水稻旱育稀植技术。1984年,本县开始在部分乡村采
用此项技术。全县有15个乡的6 785户农户应用旱育稀植法栽培水稻,栽植面积 31 500亩,平
均亩产400公斤,比直播稻的亩产 300公斤增产33.3%。移栽方法有两种:一是地床育苗,带土
移栽;二是大棚秧盘育苗,机械插秧。稻茁移植的行距 30公分左右,簇距13公分左右,每簇4
株,亩保苗98.8万株,利用90%的有效分蘖,亩有效穗188万株。移栽最佳时问为5月15日至5月
末。到1985年,全县水稻旱育稀植面积发展到26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87%。
谷子 1951年以前,一直采用旧式耲耙窄幅播种法。1952年,本县推广宽幅播种法。同时
造肥茬,用良种,多施肥,早间苗,该年谷子亩产77公斤。到60年代中期,改宽幅播法为分行
条播法。条播规格有 3种:一种是用改良耲耙,垄上双条播;一种是机引单体耲耙分条平播垄
管;另一种是机引“龙江48行”播种机,30厘米单行平播平管。70年代初期,应用精量播种法,
以宽保密,以肥保产。东风公社富裕大队,用机引单体耲耙,垄上分条播谷子 345亩,平均亩
产123公斤,比宽幅播法增产23.6%。民乐公社民乐大队,采用30厘米,精量平播平管谷子 207
亩,平均亩产128.5公斤,比宽幅播法增产29.3%。
高粱 1951年以前,都是旧式二、三寸的窄幅耲种,产量较低。1952年,推广宽幅播法,
苗幅加宽到4—6寸拐予苗。该年全县高粱平均亩产95公斤,比1949年亩增产41公斤,增产率为
77.6%。1963年以后,在大型机械平翻的基础上,采用缩垄增行,扩大绿包面积。 60厘米行距
垄上双条播,苗幅宽12厘米;50厘米行距单行平播垄管,株距18—22厘米;45厘米行距平播平
管。1984年,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增加了45厘米平播平管或平播垄管的面积,
平均亩产259公斤,最高亩产达到500公斤。
(二)蔬菜栽培技术
1980年以前,庆安县的蔬菜栽培基本沿用露天垄上或平地埯种的方法。1980年,本县引进
地膜覆盖的蔬菜栽培技术,使本县蔬菜生产技术向前迈进了一步。实验结果表明,覆盖地膜后,
地表温度平均可提高3—4℃。当年本县部分菜农用此项技术种植了青椒、柿子、茄子、黄瓜等
蔬菜,各种蔬菜产量比旧法种植平均提高3.8倍,亩增产率在 35%到40%之间,而且比旧法种植
的蔬菜可提前30天上市。1981年庆安县引进塑料大棚栽培蔬菜的生产技术,使本县蔬菜生产产
生了重大变革。当年有71户菜农采用了此项技术,搭架塑料大棚6栋。1个大棚一般可种植二、
三茬菜,多的可种 4茬。同时可以采用套种、间种、混种等方式,既增加了蔬菜品种,又延长
了供应时间。到1985年,庆安镇郊区共有塑料大棚385栋,种植面积434.7亩,平均亩产比露天
种植提高4.5倍。除冬季外,其他三季,居民均可吃到地产新鲜蔬菜。
(三)经济作物栽培技术
庆安县经济作物栽培技术变革较大的是西瓜的栽培。本县1980年引进的地膜覆盖技术,同
样可适用于西瓜的栽培生产。1982年,平安公社平安二队用此项技术种植西瓜40亩。虽然该年
遭受了很大的旱灾,但亩产仍达到 1 500公斤,而且比露天种植提前25天成熟。1983年全县用
地膜覆盖种植西瓜14 000亩,平均亩产2 000公斤,最高亩产达到2 550公斤。1984年地膜覆盖
种植的西瓜,亩产1 742公斤,比露天种植的亩增产909公斤。1985年全县地膜覆盖种植西瓜15 500
亩,种植甜瓜5 56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