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植物保护 庆安县境内河多水多,山林草地多,加之种植粮、油、薯、菜、麻等多种作物,因此,全
县农作物的病虫害种类复杂。
(一)农作物病害
农作物虫害
(二)病虫害的防治
1949年以前,庆安县对作物病虫害的防治能力很低。对虫害有时只靠人工捕杀,对大面积
的虫害无济于事,对作物的病害更是无能为力。1950年以后,本县农民逐渐掌握了一些简单的
防治作物病虫害的方法。有用硫磺等药物制成的毒谷等土农药。同时还采用炕洞灰溜子拌种、
高温浸种、恒温浸种和变温浸种等方法防治病虫害。到了50年代中期,庆安县开始应用化学药
物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1、病害的防治
(1) 禾谷类黑穗病的防治。禾谷类黑穗病属浸染性病害。重茬、迎茬种植的玉米发病率较
高,发病的植株往往颗粒不收。70年代开始用抗菌素“ 769”、“5406”原液浸种防治,防治
率在65—75%之间。1979年以后用粉锈宁、瑞毒霉、拌种霜拌种防治,防治率达93%。1983年开
始,用种子量的0.2%的拌种霜拌种,防治小麦黑穗病,防效为90%。
(2) 小麦锈病的防治。根据发病部位,小麦锈病可分为叶锈(红疽)、秆锈(黑疽)。1949年
以前发病率较高。从1952年开始,本县推广抗病新品种“合作 4号”、“甘肃96号”等,防治
小麦锈病,基本没有灾害性发病。
(3) 谷子白发病的防治。一般年份谷子白发病的发病率为10%,严重地块的发病率可20%。
1981年庆安县农科所与合江农科所合作,用瑞毒霉防治谷子的白发病。1985年本县大面积用瑞
毒霉防治谷子的白发病,防治效率达到90%。
(4)水稻病害的防治。1982年,用“富士1号”稻瘟灵等农药防治稻瘟病。1983年开始到1985
年,用敌克松进行水稻苗床土壤处理和苗期喷施,防治水稻立枯病。
2、虫害的防治
(1)玉米螟的防治。玉米螟主要危害禾谷类作物的基秆和穗头。一般危害,可造成15%的减
产。本县主要用3%的呋喃丹颗粒或0.5%的“六六六”粉颗粒,在玉米心叶末期撒在喇叭口内,
可使三折率(折蓼率、折茎率、折穗率)降低87%。1973年至1975年,本县连续3年使用土法自制
的白僵菌防治,防治率均达88%。
(2)大豆食心虫的防治。大豆食心虫属寡食性害虫,一般虫食率为14%,减产率为 4—6%,
而且降低大豆成粮的质量。本县主要以百治屠、甲基1605、杀螟松喷粉防治。1979年开始,用
敌敌畏原液熏蒸法防治,使虫口率由 30%下降到7%。1982年开始,用溴氮菊脂熏蒸法防治。当
年全县防治大豆15万亩,收到良好效果,提高了大豆成粮的质量。
(3) 粘虫的防治。粘虫属突发性害虫,主要危害玉米。全县每年都有局部地块发生,由于
粘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和趋味性,所以近年采用黑光灯和田问设置糖、醋毒液盆诱杀成虫。在
田间插草把儿、树枝诱杀虫卵。药物防治,主要采用1%的“六六六”粉与5%的敌敌D以 1:1的
比例混合后喷施。用90%的敌百虫溶液与80%的敌敌畏千倍液混合后喷雾毒杀幼虫,灭虫率可达
90%。
(4) 草地螟的防治。草地螟属突发性、暴食性害虫,对作物危害很大。成虫喜结群迁飞,
危害面较大,具有昼伏夜出、趋光性强的特点。对此,本县一般采用白天用捕蛾网捕杀,晚上
用黑光灯诱杀。同时铲除杂草,在田间插上草把可以消灭虫卵;以喷洒农药毒杀幼虫。
(5) 地下害虫的防治。地下害虫在庆安县境内分布较广,民乐、巨宝山、建民等乡镇的丘
陵地和新民、丰收、发展、同乐等乡的部分地块,都有多种地下害虫。在大豆茬、玉米茬上种
植谷子、玉米、高粱、甜菜等作物时,蝼蛄、地老虎等地下害虫更易发生,危害很大,严重的
造成毁种。近年来,本县采用药物灭虫法防治,一般亩施“六六六”粉 3斤,进行土壤封闭;
有时采用可湿性“六六六”粉剂,制成毒土、毒粪、毒谷。“三毒下地”,防治效果也很好,
灭虫率一般可达 90%。白菜、瓜类等作物的根蛆,一般用溴氮菊脂灌根防治。用锌硫磷水溶液
闷种的方法防治地下害虫,灭虫率可达90%。
3、 草害的防治。1956年,开始使用化学药剂灭草,先应用于水田,后来推广到旱田,农
药剂型、品种逐渐增多。施药方法由人工施洒,到器械大面积喷施。到70年代中期,水稻田间
大部分杂草已基本得到控制,但三棱草、稻稗,危害水稻生长发育越来越严重。1979年,合江、
汤原、庆安三县农科所,经 3年联合试验,筛选出苯达松,早期施用,对水稻无药害,当年全
县应用面积20万亩,对三棱草和水田阔叶草的灭草率分别达到95%以上。
1977年,用24D—丁脂在麦田大面积机械喷药和在大豆田应用氟乐灵,灭草效果在87%。1980
年引入禾大壮,在水田应用试验面积210亩。1981年试验面积5 200亩,灭草效果达到 95%。同
年,推广去草铵,灭草面积3 500亩,灭草效果达到92%。1983年又在水稻旱育苗床,采用杀草
丹、禾大壮、苯达松混合喷施法,对稗草和阔叶草,灭草效果分别是98%和95%。1984年施用面
积15 000亩,效果在97%。1985年全县使用去草铵8.78 吨,施用面积87 975亩,灭草效果平均
为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