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饲养管理

第五章 畜牧业

第一节 饲养管理




  本县从土地开发以来,直到1958年,牲畜饲养管理均属私有自养。据《庆城县志》记载,
宣统三年(1911年)全县有牛9 000头,马6 000匹,猪3万头,羊 2 000只。民国3年(1914年),
全县有牛34 534头,马50 875匹,驴493头,骡11 187头,猪5.7 万头,羊2 733只。截至民国
20年,本县实行马烙印、定畜籍、带耳钳,分等级,一、二等马服官车、官马役。由于疫病蔓
延,又缺医少药,饲料奇缺,畜牧业遭到严重破坏,牲畜存栏数逐年下降。1936年,大牲畜存
栏数仅为4 209头,仅是民国3年的4.3%。至1945年,本县役畜减少 38%以上。1948年土地改革
后,县委、县政府为保护与繁殖牲畜,制定“严禁屠宰耕畜”、“优待种公畜”等政策,开放
了大牲畜交易市场,并发布军、政团体不得征用民间耕畜的禁令。1950年,县政府在农业科设
专人管理畜牧生产。1951年,本县成立畜牧兽医指导站,1953年,扩建为畜牧兽医总站,各区
建立了兽医所、兽医院和防疫站。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大牲畜作价归集体所有,统一管
理与使役。生产队设大牲畜管理员、饲养员、使役员。生产队普遍建畜舍,在“三留”粮中,
规定饲料粮标谁,使畜牧业生产有了迅速发展的条件。

  自1983年以来,牲畜饲养管理从家庭养殖起步,实行以专业户为突破口,国家、集体、个
体齐发展,以个体为主的方针,畜牧业生产有较大发展。1985年,全县畜禽养殖专业户发展到
7 991户,其中有20个养殖专业户年收入超万元。本年度全县黄牛存栏 21 018头,比历史最高
年份的1984年增长18.9%;家禽存栏1 419 700只,比历史最高年份的1982年增长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