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繁育和改良 一、大牲 畜
伪满以前,本县的大牲畜都是当地的地产品种,杂群放牧,自然繁殖,退化严重。伪康德
3年(1936年),伪县公署引入日本轻型马和朝鲜牛,在县城西门外设种马场,并在各伪村公所
设有种马站,实行有偿配种。
建国后,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畜牧业生产。1958年在庆安县第一良种场建立第一个配种
站,购买种马3匹。1960年又购入种公马15匹,其中,重型阿尔登马 8匹,轻型卡巴金马7匹。
1960年配种站改为种马站,在各公社建立人工授精点10处,输精点34处。培训人工授精员 165
人。该年全县有育龄马11 838匹,配种9 000匹,占育龄马的76%。其中,人工配种的 6 580匹,
占配种马的73%,产驹3 376匹。
庆安县历年牲畜存栏数
单位:头(匹、只)
1966年 5月,从嫩江“九三”农场两次引入种马56匹,卖给饲养条件好、育龄马多的大队,
实行队营配种。到1975年配种点发展到16处。其中,社办13处,大队办 3处,有种公马33匹。
人工配种受胎率达到70%,最高的达到92%。
1976年初从富裕县富路公社、林甸县新兴马场、辽宁省铁岭地区山市马场引入种公马73匹。
同年3月,县政府建立县繁育站,农村建家畜繁育站17处,县培训配种技术员 17名,并重点进
行了黄牛改良,推广冷冻精液人工配种法,该年购置冷冻精液罐27套,人工配种黄牛 3 653头,
妊娠牛1 215头,占人工配种数的33.3%。产犊956头,占妊娠牛的78.7%。品种有夏洛来 497头,
力牡赞477头。受胎率:个人饲养的可繁母牛一次受胎率95%,集体饲养的可繁母牛一次受胎率
53%。1980年以前,黄牛改吨牛的较多,1983年以后,争相改奶牛。1985年全县有可繁母牛9 033
头,产犊4 925头,其中冻配犊1 125头。
二、家 畜
1936年以前,农村民间饲养的猪,多是大民猪、二民猪、小荷包猪。1937年,伪县公署引
进巴克夏种公猪与当地民猪交配。由此繁殖的猪,体型粗壮,腿高,身腰长,出栏快。自1949
年至1970年,改良猪品种有哈白、长白、苏白、巴克夏、科米洛夫等多个品种。
1970年县种猪场外引进29头种公猪,与大民猪交配,繁殖率高,改良种猪推广较快。1970
年到1980年,县种猪场为全县社队输送种公猪和可繁母猪 3 326头。至1985年全县有可繁母猪
14 198头。
本县引入的种羊有新疆细毛羊、东北细毛羊、美力奴、河南羊、奶山羊等。1984年,从省
调入引自英国的吐根堡科种羊6只,其中,种公羊2只,基础母羊4只。
引入的种兔有比利时兔、日本白兔、青紫兰兔、达尔力兔、安哥拉兔、獭兔等。
三、家 禽
庆安县的家禽改良是从1958年开始的,县畜牧种站1958年末成立孵化场,从齐齐哈尔市引
入水暖孵化器和来克亨种蛋,继后又引入澳大利亚的芦花鸡,美国的白东和鸡、星布罗鸡、药
用鸟鸡等;鸭有北京鸭、柳河鸭、河南鸭、康贝尔鸭等;鹅有毛用鹅、肉用鹅、蛋用鹅。1985
年禽类改良普及率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