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疫病及其防治

第三节 疫病及其防治




  一、流行传染病

  庆安县境内畜禽流行的传染病有马鼻疽、疥癣、淋巴管炎、贫血症、牛瘟、结核、口蹄疫、
猪瘟、猪肺疫、猪丹毒、猪仔副伤寒、鸡霍乱、鸡白痢、鸡瘟。在流行传染病中,危险最大的
是马的传染性贫血症(以下简称传贫病)。

  传贫病 1960年5月,县种马站引入的种公马,因流行性传贫病死亡2匹。1961年,铁力钢
铁厂从大连引进29匹杂种马均患传贫病死亡,给庆安县留下第一批流行性传贫病源。1961年 6
月,省畜牧厅在田升林业局茂林林场设立流行性传贫病马隔离场。当时安达等县将 477匹运往
隔离场,当运抵田升车站,在下车和赶运途中跑掉64匹传贫病马,有19匹下落不明,被沿途生
产队收留、饲养与使役。田升车站到茂林传贫病隔离场40华里,途经4个行政村,9个自然屯,
给庆安县造成第二批传贫病源。到1962年,传染面越来越大,较为严重的丰收公社从1962年 3
月到9月就死亡884匹,年底前经检疫又发现210 匹马得了传贫病,占全县死马匹总数的 50%。
庆安县政府采取在边远和交通不便的地方集中隔离的办法,仍控制不住。1963年按中央农业部
决定,将传贫病马一律捕杀,在马传贫病重疫区,丰收、新胜、同乐、平安、东风、勤劳、两
利、新民、丰乐公社,传贫病马死亡4 929匹,当年4次捕杀195匹。

  马鼻疽病 对全县养马业危害最大,污染面最广,历史最久。1950年以后,每年春秋两季
2次用鼻疽菌素(马来因)进行点眼检疫。从1959年开始到1962年4年问,共检疫12万匹次,占全
县马匹总数的64.2%,其中患阳性鼻疽病的马20 133匹,占受检数的22.2%;患开放性鼻疽的马
757匹,占阳性马的4.7%。

  1962年,该县将鼻疽病马以公社分片划队隔离与使役,对已检出的20 133匹阳性鼻疽病马,
划定74个农业生产队集中隔离,以控制传染面。对 752匹开放性鼻疽病马,就地捕杀,毁尸深
埋。

  炭疽病 1952年6月,在原五区王玉祥屯,发生家畜炭疽病,死亡病马7匹。1954年 7月在
原五区史家店屯,1959年 8月在丰乐公社光明管理区杨玉坡屯,相继有18匹马因患炭疽病死亡。
为控制疫情蔓延,1959年 9月县政府组织力量,在疫区和疫区附近进行炭疽血清、炭疽疫苗注
射,发病区共注射大牲畜 5 054头,并对患畜封锁隔离,及时抢救治疗。对病死马尸体综合处
理,控制住疫情的扩大与蔓延。

  口蹄疫 1964年1月,该县发现有的牛发生口蹄疫。到2月末全县就有52个生产小队和13个
机关单位的660头牛、150头猪患了口蹄疫,其中有63头牛和21头猪死亡。为控制疫情,县政府
成立防疫指挥部,组成防疫工作队,深入疫区抢救患畜,并对死亡病畜尸体进行妥善处理。到
3月末,对疫区及疫区附近4 710头牛全面进行注射,到4月末已全面控制疫情。

  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和鸡瘟、鸡霍乱 1959年,进行春秋两季预防注射,常年注射密度
达94%以上,猪、鸡死亡率控制在 2.3%以下。截止1983年,达到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和鸡瘟
的四无县。

  二、防 疫

  建国后,政府对防疫工作十分重视,从1950年开始就规定春秋两季为防疫期,1951年重点
防疫猪瘟,1952年重点防疫鸡瘟,1955年防猪肺疫,1960年防鸡霍乱。1961年初,县政府从畜
牧局、家畜卫生院和农校毕业生中抽出人力,组成家畜防疫队,对全县分区包片,对畜禽疫病
进行普查。1962年,建立县、社、队三级家畜防疫网,户户有畜禽防疫公约。1966年到1972年
底,仍有防疫人员编制和防疫组织,但由于“文化大革命”干扰,不能正常进行工作。1973年
1月县政府重建畜牧科时,建立了兽医卫生防疫站,定编7人。在“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
针指导下,开展防疫、检疫,并对病患畜禽隔离、消毒、封锁、毁尸。

  1974年重点防疫仔猪副伤寒、口蹄疫,1979年防疫重点为家畜狂犬病等。1981年以后,防
疫重点为奶牛羊布病、牲畜结核、羊痘、仔猪痢疾病。到1985年,全县大牲畜的预防注射密度
为94%,猪的预防注射密度为98.7%,死亡率控制在3.1%;家禽的预防注射平均密度 97%,死亡
率控制在3.6%。

  三、检疫治疗

  畜禽检疫治疗,是依照国家颁布的家畜检疫和操作规程进行的。1959年,庆安县将患鼻疽
病的马集中在距县城东北40公里伊吉密河左岸的鼻疽马治疗院进行治疗。以土霉素盐酸盐试验
治疗,治愈率达 85%,边治疗,边使役。1961年在丰乐公社的永乐大队、兴华大队设鼻疽马隔
离点。以广谱抗菌土霉素盐酸盐施治病马23匹,经 1个疗程(30天),治愈19匹,占施治病马的
82.6%,后推广到全县,治愈率达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