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渔业生产

第二节 渔业生产




  一、自然生殖与捕捞

  渔业生产在本县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在解放前由于生产力受到限制,从事渔业生产的人
员寥寥无几。1945年以前全县仅有渔民三、四十人,且捕鱼网具简陋、笨重,主要是抬网、旋
网、鱼叉、鱼罩等。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渔业生产予以重视,并在县工商科设专人负责渔业生产管理工作。1956
年本县建立了渔鸭场,组织个体渔民进行集体生产,有计划地开发渔业资源,不断扩大作业区
和提高生产能力,以供应市场需求。

  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实现,全县又成立了 3个渔业专业队伍,即:致富渔场(大罗圈渔场)、
勤丰渔场(李家船口渔场)、呼兰渔场(王升船口渔场)。并对欧根河、拉林青河、安邦河、伊吉
密河等水域开始了全面开发利用,使渔业生产成倍增长,基本满足了市场需求。到了70年代,
由于环境污染,加之滥捕滥捞,致使鱼类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县境内的鱼类品种也有所减少。
但此时的网具大有改进,由原来的棉线单层网、抬网发展到蚕丝的拉网、三层淌网等。进入80
年代以后,由于政府对渔业生态环境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加之业务主管部门对私捕滥捕严
格控制,使本县的渔业资源得以重新恢复。到1985年全县年捕捞量控制在200吨左右。

  二、人工养殖

  建国后,庆安县出现了人工养殖渔业,但当时发展的比较缓慢。1958年以前全县只有十几
个标准很低的鱼池,人工养殖面积仅有 216亩,年产量也只有10吨左右,养殖品种只是自然捕
捞鱼类的再殖。

  1958年,本县成立了水产事业管理站和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管理和指导全县渔业生产,
制定了由单一捕捞转到人工养殖的长远规划,并在县渔鸭场试验成功了鲤鱼人工繁殖与饲养,
为发展人工养殖业打下了基础。到60年代,本县又采取鱼苗南繁北运的措施。进一步促进了人
工养渔业的发展。到1968年全县人工养殖面积已达到6 000亩,年产量289吨。1969年、1970年
两年,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本县的渔业生产重新跌入低谷。1970年人工养殖面积仅有1 898
亩。从1972年起本县的渔业生产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不但养殖面积逐年增加,产量逐年提高,
而且养殖的品种也由原来的鲫鱼、鲤鱼等品种发展到草鱼、鲢鱼、鳙鱼等多个品种。1981年省
水产总公司在庆安县投资建设10个鱼种生产基地,这10个鱼种生产基地分别建在县资源好、养
殖面积大的久胜、平安、丰收、东风、民乐、巨宝山等农村公社,每个鱼种基地的建设面积均
为 120亩。鱼种基地的建成,不仅为本县提供了团头鲂、镜鲤、鳞鲤等新品种,而且也结束了
本县春片鱼从外地购进的历史。到1985年,全县的养殖面积已发展到41 542亩,年产量提高到
1 233吨,经济效益达430万元。

   庆安县1958年——1985年人工养鱼情况统计表


0001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