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篇下序

第五篇 工业

篇下序


  庆安县工业萌芽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随着关内移民的不断迁入,本地相继出现了烧锅、
油坊、粉磨坊、木匠铺等手工业作坊。当时工业发展极为缓慢,一直到解放前,各种私营作坊
仍然处在规模小、设备简陋、品种单一、劳效低的落后状态。

  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工业生产有较大的发展。1951月11月,本县成立企业公司
(1954年改称为工业科),负责工业生产。到1952年底,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 202个,共完成工
业总产值340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8.3%。

  1956年,本县开始对私营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些私营工业被改
造为公私合营企业,另有一些重点的私营工业,国家通过赎买政策,将其变成全民或集体所有
制企业。到1957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 510.3万元。1958年“大跃进”时期,盲目大办工业,
全县一哄而起,建起工业企业 217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5个。因缺少资金、设备、产品
销路等原因,多数企业在较短时间内纷纷关闭下马。

  1962年开始,由于贯彻执行了党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一部分企业采取“关、停、并、转”措施,到1965年工业企业有38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
15个,集体所有制企业23个(包括手工业合作社17个。农村公社工业 6个)。“文化大革命”期
间,全县工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扰和破坏,有的企业生产处在停滞状态。1978年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工作的重点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使企业开始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工业结构
向着合理、协调、健康的方向发展。自1983年开始,工业生产经过深化改革,企业内部普遍实
行了经济责任制,改革了劳动制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把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工资总额挂
钩,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使多数企业经济效益有明显提高。在企业外部,进行
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引进了技术、设备和资金,使工业生产出现了新的
生机和活力。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乡镇工业出现了集体办、联合办、家庭办的大发展
势头。截止1985年,全县乡镇企业94个,其中乡镇集体工业企业为39个,固定资产原值为 897
万元,产品销售收入为456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637万元。全县乡镇工业有13个产品分别创县
优、地优、省优和部优。

  到1985年全县工业有电力、食品加工、机械、电子、建材、化学、纺织、缝纫、制革、印
刷等十几个行业,共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22家。完成工业总产值9 154万元,
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2%。实现利润453万元,产值利润率为6.74%,固定资产利润率为 8.4%,流
动资金利润率为17%,资金利税率为9.7%。工业产品品种增加,质量提高,主要产品品种达150
余种。创名优产品有9个,其中地优3个。省优3个,部优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