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粮油加工

第三章 食品工业

第一节 粮油加工




  一、米面加工

  民国初期,随着农产品的流通,庆城县私营小磨坊相继兴起。较大的磨坊是民国16年(1927
年)由孟涤生和赵子丰合资开设的庆昌盛火磨。民国19年投产,共投资 55万元(当时国币),主
要设备全部从德国进口。先后引进钢磨机5台,用175马力蒸汽机作动力,生产面粉,有工人50
人。伪康德6年(1939年)这家制粉厂工人增加到115人,日产面粉28吨,其规模、设备、产品产
量在省内领先。

  解放后,庆昌盛火磨被收归国有,改为庆安县制米厂,属全民企业。有职工48人,固定资
产8.4万元,加工大米、面粉和各种杂粮,年加工量300吨,产值18.5万元。1963年以后,该厂
经过多次设备更新改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到1985年米粉厂有职工136人,固定资产为218万
元,生产工艺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年加工大米0.3万吨,面粉1万吨,其中精制粉 0.1万吨,
年产值521万元,实现利润24万元。

  到1985年底全县有粮食加工企业19家。其中,全民企业2家,有职工161人,全员劳动生产
率为33 602元,完成工业总产值541万元;集体企业17家,多数分布在农村乡、镇,有职工307
人,全员劳动生产率为9 023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77万元。1985年全县米面加工业完成工业总
产值818万元。

  二、制 油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余庆街便出现了私营的小油坊。至伪康德 7年(1940年),全县有
大小油坊13家。较大的有苏家油坊、同义永油坊、大陆油坊、东升长、永隆祥等。当时,油坊
的设备十分简陋,生产效率低,生产工艺全靠笨重的体力劳动。

  解放后,庆安县政府接收了部分私营油坊。1949年 6月,建立庆安县制油厂,为全民企业。
建厂初,有职工20名,其设备有碾米机2台,人力螺旋榨12台,动力为95马力的蒸汽机1台。每
百斤大豆出油量为6—8斤,年产量 129吨。1965年,制油厂对老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榨油机增
加到42台,年生产豆油346吨。1969年,油厂将旧厂房拆除,建成一座300平方米的新厂房,安
装90吨液压榨油机1台,并使用县电做动力,实现了制油生产的半机械化。1970年年产豆油582
吨,产值154万元,利润9.46万元。到1985年制油厂职工增加到182人,固定资产原值为 120万
元,年生产食用植物油829吨,完成工业总产值249万元,每百斤大豆出油率为11.2斤,油质合
格率达100%,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 920元。

  1985年全县有植物油加工业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60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9%。其
中,全民企业1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49万元;集体企业2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