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刀剪、包装

第五节 刀剪、包装




  一、刀 剪

  1956年,由欢胜乡 2家私营铁匠炉合并,成立永利铁业生产合作社,隶属县手工业联社。
有厂房40平方米,工人7人,有1座烘炉和简陋工具,主要生产镰刀和挂马掌等,年产值不足万
元。1958年工厂搬迁到久胜公社所在地,更名为久胜综合厂。1975年更名为庆安县久胜刀剪合
作工厂,职工38人,固定资产10万元,设备 5台(套),主要生产民用剪刀、马鬃剪刀、刀具附
件等。年产量4万把,完成工业总产值15万元,利税额2万元。1976年工厂由久胜公社迁至庆安
镇,用原麻绳社的一部分场地新建厂房 250平方米,厂名为庆安县农具二厂,下设刀剪车间,
全厂职工增至100余人。由于技术力量薄弱,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企业连续4年亏损。

  1980年3月,刀剪车间从农具二厂分出,正式成立刀剪厂,有厂房250平方米,职工45人,
固定资产原值19.5万元,设备10台(套),完成工业总产值11万元,亏损 1.3万元。到1983年,
由于产品质次、价高、销路不畅等原因,企业亏损挂帐计16万元,导致工厂停产。1984年工厂
进行了全面整顿和配套改革:一是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把各项经济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
做到责任明确,奖罚分明;二是改革人事制度,实行公开招聘制,把政治素质好、懂业务、会
管理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和关键岗位;三是精简非生产人员充实到生产第一线;四是改进销售
管理,销售人员按销售额的百分比提取工资及奖金,调动了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使销售覆盖面
由过去1个省(黑龙江省)、2个百货二级站,扩大到 5个省(东北三省、河南、河北)、13个百货
二级站,拓宽了产品销路,提高了经济效益。

  到1985年,刀剪厂的厂房面积为 450平方米,职工60人,固定资产原值为20万元,有设备
17台(套),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主要生产民用剪刀,年产量为18万把,完成工业总产值20万
元,产品销售收入16万元,利税额3万元,扭转了工厂连续8年的亏损局面。民用剪刀被评为地
区优质产品,在省行业评比中名列第二位。

  二、包 装

  1980年,由原麻绳社转产改建为庆安县包装材料厂,厂房 200平方米,职工56人,固定资
产原值15万元,设备6台(套),生产低档瓦棱纸箱,年产量为16万平方米,产品销售收入7.5万
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9万元。由于建厂时间短,设备条件差,技术力量薄弱,各项规章制度不
健全,到1982年,工厂累计亏损 6.7万元。1984年,企业进行了深化改革,加强了管理,提高
了工人素质,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逐渐提高。

  1985年,包装材料厂的厂房面积已发展到 1 034平方米,职工75人,固定资产原值24万元,
设备11台(套),年生产纸箱30万平方米,产品销售收入47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43万元,利税
2.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