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运输
第四节 运输
一、公路运输
(一)客 运
民国时期,庆城县用民间马车拉送旅客,城乡来往,多用步行。
1950年3月,成立了庆安县国营运输公司。1958年开始客运营运,有客运汽车1台;有营运
线路1条,由庆安至大罗镇(腰道),全长35公里,年客运量为 2万人次。1966年开通3条客运线
路:庆安至同乐,庆安至柳河,庆安至东风(大罗镇西线),总里程 106公里,年客运量为17万
人次。1968年有客运汽车3台。增开客运营运线路1条:庆安至发达,全长28公里。原庆安至同
乐线路延长12公里至兴业,年客运量为28.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 467.2万人公里。1976年,
客运汽车增加到8台,有客运营运线路8条,总里程为319 公里,年完成客运量为35.6万人次,
客运周转量为972万人公里。
1978年以后,运输公司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了企业整顿,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
度,落实了岗位责任制,实行了单车核算奖惩制度。1981年,有客车11台,完成客运量为43.5
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 1 230万人公里。1982年11月末统计,完成客运量41万人次,客运周转
量为1 190万人公里。到1985年,全县有客运汽车14台,其中国营客车10 台,个体客车 4台,
共有560个座位。通车营运线路为6条,总里程为 313公里。在县内17个乡镇中(不含庆安镇),
除了3个通火车的乡镇外,其余14个乡镇全部通了客运班车。设客运分站 2个(柳河分站、大罗
镇分站),停靠站点37个,日发客车16个班次,其中有2个班次分别通往木兰、绥棱县。为方便
农村,设立了“早进城,晚归乡”的夜宿农村班车,在6条营运线路上,有4条线路班车在农村
过夜,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全县本年完成客运量为4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 1 348万人公里。
国营年完成客运量为36万人次,占全县客运总量的80%;客运周转量为1 052.4万人公里,占全
县客运总周转量的78%。国营客运发挥着骨干作用。
(二)货 运
清朝时期,货物运输,只靠肩担、畜驮,冬季多用本爬犁运输。民国时期,以民间畜力铁
车、花轱辘车为主。伪康德6年(1939年)街内开始用胶轮马车运送货物,全县有各种马车约200
辆。直到建国前,货物运输仍以畜力车为主,货运量不大。
1950年庆安运输公司成立后,组织社会个体车辆,承担城乡建设运输和支前物资运输任务。
县内有40余台胶轮马车,年完成货运量 4万吨。1953年又成立国营马车社,当时有胶车10台。
到1956年增加汽车2台(个体归入)。是年2月,集体运输社成立,有货运马车59台,主要承运城
内的往返货物运输,年完成货运量9万吨,货运周转量为27万吨公里。
1966年,国营运输公司有货运汽车6台,年货运周转量为6万吨公里;集体运输社育胶车60
台,年完成货运量为 6万吨,货运周转量为24万吨公里。1968年,货运量达10万吨。1976年,
运输公司有货运汽车16台,完成货运量3万吨,货运周转量144.8万吨公里。运输社还自造三轮
运输机车15台,购置胶轮拖拉机5台,年完成货运量为6万吨,货运周转量为40万吨公里。
1980年以来,县公路运输市场出现了国营、集体、个体及各行备业搞运输的活跃局面,形
成以县城为中心,联结铁路,沟通各乡镇,伸向外省市的交通运输货运网络。1985年,全县货
运量为80.9万吨,货运周转量为408.5万吨公里。
国营运输,自1980年起进行了企业整顿,实行了单车核算、分组承包奖惩制,落实了岗位
责任制,增强了企业活力。1981年国营运输公司有货车13辆,年货运量17万吨,货运周转量117.8
万吨公里。实现利润6。5万元(含客运),比1976年增长 20%。到1985年,运输公司有货运汽车
10台,年营业收入为48万余元(含客运)。在货运市场的激烈竞争下,货运量有所下降,年货运
量为0.7万吨,货运周转量为79.7万吨公里。
集体运输业实行了“包、卖、停”的改革措施,把大型机动车定人分组承包;把小型机动
车和畜力车作价卖给个人经营,对没承包到车和没买到车的职工,采取停薪留职、自找门路的
办法,使企业有了转机。1982年的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分别比1976年增长33%和25%。到1985年,
集体运输有货运汽车3台,胶轮28车6台,小四轮车10台,畜力车15 台,年营业收入9.5万元,
年完成货运量3.4万吨,货运周转量53.8万吨公里。
自1983年以来,本县个体运输业发展很快。到1985年,全县个体运输已有载货汽车46台,
畜力车213台,其货运汽车的数量已是国营、集体货运车辆之和的3.5倍。年完成货运量约30万
吨,货运周转量约为41万吨公里。这些个体货运车辆,在本县城乡物资运输工作中发挥了巨大
作用。
其他行业自办的运输业,到1985年,有粮食、林业、供销等 8个货运汽车队,还有机关单
位的货运车辆,全县有货运汽车 131台。这些车辆主要担负本企业、本单位的货运任务。据不
完全统计,这些车辆年完成货运量46.8万吨,货运周转量为234万吨公里。
此外,本县的拖拉机货物运输发展也很快。到1985年,全县已有轮式拖拉机 800余台,手
扶式(小四轮)拖拉机 2 500多台,大部分亦农亦运,有少数从事专业运输。这支货运力量为活
跃城乡物资交流、发展生产、方便生活,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铁路运输
庆安火车站自伪康德5年(1938年)通车,运输路线为单线。车站设有正线2条,侧线 2条,
货物线2条,支线1条。每日有一对挂5至6节车厢的客运列车。伪康德 9年,客、货列车增加到
20对,运行区段西至绥化,东至南岔之间。
1949年客运量为17万人次,货运量为6.4万吨。
1958年,铁路由单线改建为双线,客、货列车增加到每天60对,是建国前的 3倍。站内设
货物装卸线1条,长200米,又增设5线,全长228米,建粮库专用线1条,长620米,装卸运输线
路总长为1 048米。1959年完成客运量为20万人次,比1949年增长17.6%;完成货运量为 9.2万
吨,比1949年增长43.8%。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铁路运输受到干扰和破坏,铁路运输货运量减少,1969年仅
完成 6.8万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庆安县的铁路运输迅速发展,1979年的货运量达到近
128万吨,是1969年的18.8倍;客运量为50万人次,是1969年客运量的2.2倍。1981年至1985年,
客、货运输量基本趋于稳步发展。1985年完成铁路客运量为81万人次,货运量为 129.7万吨,
客、货运量比1981年分别增长了144.6%和218.4%。到1985年,共修建煤电、木材、粮油、水泥、
钢铁等运输专用线8条,专用线总长为7 382米。主要装卸设备有卸煤机2台,机械吊车1台,牵
引车2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