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业务
第四节 业务
一、信函、包裹
民国时期本县只办理信函邮寄业务,至民国18年(1929年)每月平均办理信函邮寄业务1 600
余件。
1948年4月,增加了小包裹邮运业务,同年9月与关内解放区及苏联通邮,办理文件、信函、
包裹等业务,投递频次为2日班。
建国初期,全县设信筒、信箱7个,每天取信1次。随着事业的发展,邮政业务量也有较大
幅度的增长,1957年收寄各种函件27.5万件,包裹4 592件。1966年出口函件33.8 万件,出口
包裹5 380件,投递频次每天为1次。1978年出E1函件为59万件,出口包裹2 万余件,比建国初
期增长了5倍。1985年封发业务交换量函件达58万件,包件达1.2万件,投递交换量函件达92万
件,报刊达1 568万份。全县邮票代售处增加到153处,其中农村设 143处。信箱、信筒85个,
其中农村设78个。
二、报刊发行
解放前,报刊属于报刊社发行。1948年 2月,县局接办报纸发行业务,仅有东北日报、黑
龙江日报2种,每年发行量很少。
1956年增加了报刊零售业务。1957年订销报纸期发份数5 257份,杂志期发份数为1万份。
1966年订销报纸期发份数为4 373份,订销杂志期发份数为2 820份。1982年订销报纸、杂志期
发份数为4.7万份。
1985年末,全县订销报刊杂志期发份数达17万份,累计份数达1 568万份,种类发展到2 173
种。
三、机要通信
建国前,凡属机要文件,均由县政府部门派专人负责收发、传递。1957年4月1日,县邮电
局设立了专门办理机要通信的机构——机要室,正式开办机要通信业务。机要文件归机要员接
收送递。1966年出口机要文件为2 716件。1979年出口机要文件为2 262件。1984年机要业务量
为5 465件。1985年机要业务量为4 110件。
四、汇 兑
1949年3月1日开办汇兑业务,当时只办普通汇兑,业务量每月不足10件。1958年开办电汇
业务。1976年至1978年,汇票出口4.8万张。1980年汇兑业务大量增加,当年出口汇票2.2张。
1985年汇票出口达2万张,比1976年增长33.7%。
五、电报电话
(一)电 报
民国18年庆城报房收报614件,发报674件。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发报77件,收报49件。
“九·一八”事变日军入侵庆城后,因电信网络遭到严重破坏,电报局停业。1945年,人民政
府接管了电报局。随着邮电事业的发展,电报业务量逐年增加。建国初期,电报用电话传递,
每月收发报600份左右。1966年电报合计2万余份。1978年出口电报 3万余份。到1985年,出口、
进口、转口电报累计达8万余份,其中出口电报近4万份。
(二)电 话
1、长途电话
民国14年11月,本县开办长途电话业务,当时业务量很少。
1957年长途通话张数是6 648张。1966年进口长途电话为2.2万张,转口长途电话为1.7万
张。1978年出口长途电话4.7万张,进口长途电话4万张。1984年出口长途电话为8.3万张,进
口长途电话7.6万张。到1985年,出口长途电话达8.8万张,进口长途电话8.9万张。全年长话
交换量达17.7万张,比1984年增长10%。
2、市内电话
民国18年5月,商办成立市政电话股份公司,资本哈洋8 000元,有用户26户。1949年市话
用户69户。1957年市内电话用户有57户。1966年增加到320户。
为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邮电战线的职工于1981年 5月,研制成功了笛
簧式准电子自动交换机,从此实现了市内电话自动化。改装后,市内用户发展到443户。
到1985年末,用户交换机总容量为330门,市话交换机实占容量为690门,市话全年平均户
数为660户,年末到达户数为679户,是建国初期1952年的9.8倍,比1978年增长71%。
3、农村电话
民国17年11月,本县开办农村电话业务,当时农话业务量很少。
建国后,随着邮电事业的发展,农村邮电通信水平不断提高,1966年全县17个农村公社全
部安装上交换机,有 156个生产大队、612个生产小队接通了电话,农话通话张数为6万张。
1978年全县农村生产大队全部通了电话。生产小队总数为1 003个,已通电话的651个,占
生产小队总数的 65%,农话通话张数为18万张。1985年农话通话张数为19万张,农话全年业务
收入8.7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