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私营、个体

第一章 商铺

第一节 私营、个体




  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庆安县出现了私人经营的商业店铺,这些店铺经营的商品主要是
布匹、棉花和油盐等E1常生活用品。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商业店铺增加到70多家,商品的种
类也较以前丰富了。是年,本县成立了名为商人服务,其实是敲诈勒索商人的组织——公议会。
由于公议会对商人的剥削,使得许多店铺废业关闭,到年末,商铺仅剩下了32家,即杂货铺22
家,粮栈2家,烧锅2家,当铺2家,药店3家,磁器铺1家。

  光绪三十一年,本县成立商务分会,至光绪三十四年商务分会改称为商会。民国3年(1914
年),本县商业发展比较迅速,仅县城内带字号的大商铺就有50多家,中、小商铺达300家之多。
同年,商会改名为商务会,但其性质仍然没变。民国 4年出现了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商号,他们
之间相互排挤,争夺市场,并使一些中、小商铺被迫停业,形成了“大商滚肥,小商净瘦”的
局面,最后整个商业市场被较大的 4家商号(店主分别是胡润祥、张呈祥、蔺步云、计逢一)所
垄断。民国13年(1924年),本县经营粮米的粮栈巨盛昌开业,以后又有福和兴、福元庆等一些
粮栈陆续开张营业。这些粮栈都是由大地主和大商人开办的,他们除在本地经营外,有时还把
粮食运到绥化、哈尔滨等地去销售。民国16年(1927年)本县水涝成灾,使商业又一次陷入了萧
条冷落的境地。当时有3家资本额在1万元以上的杂货铺,一年就亏损了3 000至5 000元。

  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全县商铺有120家,其中百货业36家,药品业15家,鲜货业7家,旅
店业 9家,其他行业53家。1940年,日本侵略者对庆城县实行了全面的经济统治,造成了商业
市场物资缺乏、物价暴涨的混乱局面。1941年 7月25日,伪县公署发布了《紧急物价停止令》,
把各家商铺的货物强行定价,使许多商品的销售价低于购入价,多数商人都亏损折本,不得不
关门歇业,最后只剩几家小本经营的商店还支撑着门面,全县商业的发展几乎停滞。

  1945年庆安解放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大力支持商业的发展,商业店铺与日俱增,经营规模
日益扩大。到1949年3月,全县有私营工商户556户,从业人员906人。拥有资金21.47亿元( 旧
币)。1954年,县城内较大的商铺有54户,其中百货业商铺 31户,从百货业看,这时商铺虽然
比前几年减少了,但商品销售额却比前几年有了显著增加。1955年本县对私营商业进行了全行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私营商业变成为公私合营、合作商业。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允许个人经商,本县又出现了个体商户。1981年 4
月份,个体商户发展到109个,从业人员112人,经营范围也扩大到食品、小百货等,年销售额
达到 4.6万元。随着经济政策的放宽,个体商业也迅速发展,不但商户数量不断增加,经营规
模也不断扩大,由行商走贩发展到集市定点贸易,由摆摊设床发展到开设商店,经营范围逐渐
扩大到饮食业、服务业、百货业等多种行业。到1985年全县个体有营业执照的商业户发展到1964
户,是1949年私营商户的3倍多,从业人员1997人,拥有资金 129.9万元,年营业额达915.6万
元(不包括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个体商业的繁荣兴旺,对本县的全民经济和集体经济的
发展起到了积极的调节和补充作用。